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白云湖街道海苑社區轄區內有廣東兵工總廠中共支部史跡展,百年前在廣東兵工總廠誕生了廣東省第一個產業工人黨支部、白云區第一個黨支部。百年前,楊殷、楊匏安等共產黨人在廣東兵工總廠組建“工人十人團”,領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工人十人團”經驗寫入中共四大議決案,為黨早期的工人運動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探索和經驗。百年后,海苑社區創新探索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十人團”模式,為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百千萬工程”建設提供“海苑樣本”。2023年,海苑社區成功入選中組部、財政部新一輪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
聚焦“一核引領”,定好“盤子”
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主線,高位部署、系統謀劃,“三個堅持”探索社區治理“十人團”模式。
堅持精準定位。經過深入調研,社區將百年“十人團”這份獨特的紅色基因傳承下來,作為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的重要抓手。
堅持高位推動。白云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區委組織部牽頭,街道黨工委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培育工作,明確“十人團”定位、形式、策略方法、應用場景等,將其融入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
堅持典型帶動。圍繞“片區治理、商圈友好、文旅融合”等領域,探索“十人團”在不同社區治理場景的策略方法,持續完善“十人團”組織架構、職責分工、活動開展、效果評估等實施細節,形成試點觀察、創新探索、示范推廣全流程基層治理創新機制。
實施“五步策略”,理清“路子”
海苑社區按照“發掘―培育―組建―賦能―評估”的方式,探索建立新時代“十人團”群眾組織動員“五步策略法”。
積極發掘“十人團”成員。在海苑社區黨委的指導下,以網格為單位,通過摸底調查、宣傳動員、初步篩選等方式,積極發掘轄區內優秀且熱心社區工作的黨員、退役軍人、樓棟長、群眾代表、園區負責人、網格員,作為后備“十人團”成員。
培育“十人團”履職能力。線上線下結合,透過專題培訓、參訪交流、現場介入等方式,主要從紅色傳承、治理能力、實踐能力三方面,持續為后備“十人團”成員進行系統培育。
按需組建“十人團”。針對不同的社區治理場景組建“十人團”,每個團10個人,由黨員作為團長,帶領成員開展有關工作。
推動“十人團”賦能基層治理。發揮“十人團”成員在矛盾糾紛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等方面作用,成為紅色基因“傳承員”、紅色文化“宣傳員”、社區發展“觀察員”、社情民意“聯絡員”、民生實事“護航員”。以“石豐友愛藝術團”為例,由“十人團”成員王家強自發成立,他帶領社區居民編導演出紅色情景劇《兵工廠的故事》,讓“傳承紅色基因、共建美麗海苑”理念在社區開花結果。
建立“十人團”評估體系。定期對“十人團”開展的工作進行成效評估,對優秀的“十人團”進行表彰,提高“十人團”在社區的知曉度,讓成員更有榮譽感,進一步發展壯大“十人團”隊伍。
構建“三大場景”,擦亮“牌子”
海苑社區不斷探索“十人團”場景應用與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社區治理有機結合。
構建片區治理應用場景。結合海苑社區類型多樣、人群復雜等現實情況,探索不同類型“十人團”片區治理新方法。如今,海苑社區已經組建石豐花園“十人團”、海校“十人團”、石井國際片區“十人團”、大岡街片區“十人團”等4個片區治理“十人團”。通過日常敲門話家常、定期走訪尋民意、組織活動細觀察、社區發展大家談等形式,收集民意,開展活動,解決難題。
構建商圈友好應用場景。黨建引領商圈共建共治是一個大課題。海苑社區與轄區內機關單位、“兩新”企業組建成立海苑社區“大黨委”,并建立“社區+商圈+黨組織+商戶”的商圈“十人團”,吸納企業、商家、新就業群體等加入,激發商圈治理與產業發展活力,推動轄區內企業轉型升級。目前,轄區內“四上企業”已達23家、年產值達10.6億元,讓社區發展真正惠及人民群眾。
構建文旅融合應用場景。將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相結合,依托“一心兩線三站”紅色文化矩陣建設紅色教育研學基地,開發紅色資源文創產品,成功打造“云湖印記”紅色旅游線路,促進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投入超1億元升級改造白云湖大道、金寶路,推進教師新村等老舊住房小區改造,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居民群眾的幸福感更加強烈。如今,社區已掛牌、獲評廣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等8個紅色教育基地,自2023年3月開展以來已接待游客近4萬人次。探索成立“小小十人團”,培育105名紅色小小講解員,累計為2萬余人提供講解服務。
今后,海苑社區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以新時代“十人團”精神為魂,以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為筆,打造“紅色村黨組織更加堅強有力、黨員群眾的精神家園更加鮮紅、居民參與社區共治的渠道更加多元、社區居民的幸福感更有成色”的中國式現代化紅色美麗村莊。
(作者張炯系廣東省廣州市創新社區治理發展研究院社區治理教研室主任,杜波系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白云湖街道黨工委副書記)
(責編:陳超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