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合作社種植的紅色奶油草莓、粉色的玫瑰香草莓以及水蜜桃味的白草莓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早熟的特點,還有入口即化的冰激凌西瓜、花青素含量很高的紫玉米等特色農產品,很受老百姓的喜歡。”全國人大代表、六盤水山海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世瑤說。
2017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畢業的李世瑤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鄉創業,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雙戛街道中箐村成立了山海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致力于研究、示范和推廣山地高效農業技術及模式,帶動周邊群眾上千人次就業務工。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讓家鄉群眾認同他的觀念尤為不易。“要帶著大家干,就要做給大家看。”李世瑤通過一次又一次親身示范,讓老百姓看到發展現代農業的好處。
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的中箐村,歷來以種植玉米為主。每年10月,玉米收獲后,土地就一直閑置到第二年開春,不僅玉米產量低,土地利用率也低。為了改變家鄉的傳統種植方式,李世瑤決定從良種良法著手,這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017年,他引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冬小麥良種“西農979”,種植在自家的一畝試驗田里。第二年5月,這一畝地收獲了300多公斤小麥,相較傳統品種、傳統耕作方式增產100多公斤。隨后再種植夏玉米,由于耕作方式進一步改良,輪作的玉米也獲得了豐收,和傳統種植模式相比,相當于“額外”收獲了一季小麥。吃著這些小麥做成的面條,鄉親們都對李世瑤刮目相看。
李世瑤認為,現代農業不僅要提高產量,還要提高品質,否則就難以走向市場。2020年秋季,他偶然發現一株不一樣的玉米,稈莖略高,顆粒飽滿,口感比本地品種更糯一些。他判斷這是自然雜交形成的品種,便特意留下種子擴大繁育。第二年,試種的幾百株玉米比別的玉米成熟得早,而且口感好,因而深受市場認可。2022年,合作社又引進20個草莓新品種、18個鮮食玉米新品種、13個籽粒玉米新品種、3個冬小麥新品種和2個大豆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希望篩選出更有市場價值、更適宜六盤水土壤及氣候的作物新品種,為鄉親們發展種植業提供參考。
如今,在六盤水的這個小山村,科技為傳統農業賦能正變成一場生動實踐。經李世瑤研究推廣,“夏玉米+冬小麥”的輪作模式已被村民廣泛接受,并推廣到周邊安順市的普定縣;“糯玉米+秋洋芋”的種植模式,也在中箐村及附近村廣泛推廣開來。李世瑤說,他最欣慰的就是新的種植模式被村民接受,選育的新品種為鄉親們帶來更高收益。
李世瑤感言道:“我將進一步立足本職崗位,結合專業特長,發揮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優勢及示范帶動作用,以農業社會化服務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在助農增收等方面多做探索和努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將重點關注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等方面的問題。
(責編:王海璐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