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江頭街道呂厝社區面積約0.6平方公里,由13個生活小區、4棟商用樓宇和江頭公園組成。社區黨委下設16個黨支部,其中,小區黨支部11個,非公黨支部5個,共有黨員225人。轄區商業資源多元,以小商品批發、建材家居為主業態,呈現人口密度高、商鋪多、商居共融等特點。
近年來,老舊小區管理難、居民自治參與度低、居民年齡結構偏大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社區黨委按照“抓黨建、凝合力、謀幸福”的工作思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探索社區治理創新,以初心點亮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探索成立“好厝邊”智囊團,通過頂層設計、體系構建、資源整合,實現多方參與及議題從淺層到深度的轉變。聚焦居民生活中存在的堵點和難點,定期開展議事活動,明確各方職責、拓展議事渠道、規范議事流程,為社區治理出謀劃策,切實提高基層民主協商的效率,形成協商共治的濃厚氛圍。
搭平臺、建隊伍 參事“有智可依”
呂厝社區堅持近鄰黨建引領,通過“搭平臺、建隊伍”,組織動員黨員、居民骨干、企業商家等多方共同參與。
搭平臺。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社區黨委發現退休黨員及“雙報到”黨員中,知識分子多、從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的老黨員比例高,于是萌生了成立智囊團集智借力做好社區治理工作的想法。2019年,呂厝社區正式組建“好厝邊”智囊團,邀請老教授、機關老黨務工作者等10位老同志加入,促使他們在基層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在組織形式上,構建社區、網格、小區三級平臺,分別組建了三級“好厝邊”智囊團,上下互通、左右互動、深度互融,更好地發揮智囊參事的優勢與特長,助力社區建設。
建隊伍。呂厝社區充分調動“德高望重的本土精英”關心公益事業、“功成名就的社會精英”關注社區發展、“投資創業的外來精英”扎根第二故鄉的積極性,以三類群體為中堅力量組成多種類型的“好厝邊”智囊團,此后,又把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以及參與網格工作的在職律師、媒體記者、公司白領等不同職業、不同領域的黨員群眾吸納進來,分別成立“紅船驛站”議事團、社情民意巡訪團、“名師薈萃”輔導團、“法律援助”幫幫團等5個專業團隊,為居民提供各類專業服務。
強機制、明任務 參事“有規可依”
只有聚眾心、集民智,才能推動社區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呂厝社區通過“強機制、明任務”推動“好厝邊”智囊團更好地參與社區治理,發揮積極作用。
強機制。社區黨委重點圍繞“參與、運行、保障”三大機制,不斷深化相關基礎工作。制定《“好厝邊”智囊團導則》,規定“好厝邊”智囊團的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工作職責、保障體系、考核評價等。為確保“好厝邊”智囊團機制順利推行,社區每季度召開“好厝邊”智囊團座談會,通報近期熱點、難點問題,確定討論議題,組織智囊團進行調查研究;適時組織智囊團參與一些矛盾調解工作,從第三方的角度分析、評估雙方需求。
明任務。社區把“好厝邊”智囊團作為推動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突出“集智”“參事”“服務”三大主題,重點在助推社區治理、提供決策咨詢、化解矛盾糾紛、豐富志愿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為實現資源與需求的匹配,每隔一段時間,社區都會對“好厝邊”智囊團專業優勢進行摸底分類,形成社區動態“資源清單”,網格長、網格員通過入戶走訪,面對面收集居民訴求,形成了社區“需求清單”。社區將需求與資源精準匹配,分類派單,及時幫助居民解決各類問題,實現基層治理與社區服務的良性互動。
優服務、提效能 參事“有績可依”
提升居民幸福感是小區治理工作的目標,更是“好厝邊”智囊團團隊的奮斗初心。當前,智囊團各項工作已步入正軌,“優服務、提效能”的共識成為開啟鄰里和諧的“金鑰匙”。
優服務。“好厝邊”智囊團在社區黨委的引領下,以初心點亮服務“最后一百米”,不斷解決居民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新景天湖小區在小區智囊團的推動下,解決了小區停車秩序維護、消防改造、纜線整治和電梯更換等問題;國寶新城小區大力開展黨員“三帶”行動,“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片”“一片帶一區”,打造“愛家庭、愛樓道、愛鄰里、愛小區、愛生活”“五愛”小區。社區不斷豐富“好厝邊”內涵,先后打造了“好厝邊”閩南角、“好厝邊”服務隊、“好厝邊”活動坊、“友鄰積分超市”等特色品牌。“好厝邊”志愿服務隊成為居民服務的中堅力量,并先后組建多支志愿服務小分隊,形成“近鄰有愛、厝邊守望”的良好氛圍。“友鄰積分超市”整合轄區愛心資源,通過積分兌換的方式,鼓勵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和公益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
提效能。近年來,社區黨委按照“抓黨建、凝合力、謀幸福”的工作思路,不斷深化厝邊治理,推動黨建力量沉下去、治理效能提上來,聚焦“家人共治”“家事共商”“家園共建”“家風共筑”,搭建“好厝邊”智囊團等議事平臺,實現了社區治理再提升、深融合,逐步形成“近鄰厝邊、商居共融”的黨建工作發展格局。
呂厝社區“好厝邊”智囊團通過多年的努力,不斷激活先鋒力量,整合紅色力量,在社區治理、為民服務中發揮作用,增強協商共治能力,“好厝邊”智囊團已成為社區建言獻策的渠道、凝聚人才的載體、能人奉獻的平臺。
(陳財根)
(責編:陳超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