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政策落實、服務群眾的關鍵環節。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重在減負與賦能同向發力、統籌推進。安徽省宿州市持續鞏固減負成效,不斷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切實答好基層治理答卷。
堅持黨建引領?串起基層治理“一條線”
將黨建引領貫穿于基層治理全過程,緊盯基層治理關鍵環節,把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同基層減負、強基固本等工作貫通起來、一體推進,為基層繁冗工作“瘦身”。
夯實責任,強化引領。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等具體工作,出臺宿州市《關于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的工作方案》,細化20項具體任務,明確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定期調度推進,匯聚治理合力。
共治聯動,提升效能。不斷探索跨區域基層治理工作新路徑,積極推進皖蘇魯豫省際毗鄰地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作區建設,組織召開首屆皖蘇魯豫毗鄰地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作區建設聯席會議,7個會議成員縣(市)就共同建設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作區達成框架協議。協作區建立以來,有力推動了毗鄰黨建同圈共融、毗鄰地區聯動共治、毗鄰經濟互融共促,有效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提升了矛盾糾紛的化解力,匯聚了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走出了毗鄰地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善治之路。
建強組織體系?織密基層治理“一張網”
推動黨組織向最小治理單元延伸,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以組織聯建促資源整合,切實減輕基層負擔,提高基層治理效能。
網格賦能,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全面建立“社區黨委(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治理體系,組建505個小區黨支部、6099個樓棟黨小組,掛牌黨員中心戶11729戶;在農村設立“村黨支部(黨總支)—村民小組(網格)黨小組(黨支部)—黨員聯系戶”的網格化治理體系,推動黨建工作有機嵌入基層治理脈絡。
突出成效,著力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立足摸清情況、查擺問題、總結經驗、了解社情、掌握民意、推動工作,在全市街道(鄉鎮)、社區(村)兩級建立10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觀察聯系點,動態掌握基層治理工作動態和面臨的困難問題,通過黨建引領接訴即辦及時回應各類訴求,將問題精準對接相關職能部門,讓基層治理痛點難點“看得見、有人管、管得著、能解決”,切實破解“萬能社區”難題,推動全市基層治理能力不斷提升。靈璧縣虞姬鎮按照“地域相鄰、人員相熟、規模適度、方便管理”的原則,以1個網格包含60戶左右的標準,將全鎮10221戶劃分為170個網格,實現網格服務全覆蓋,同時實行三級網格員制度,實現“網中有格、格中有人”,切實做好“面對面、零距離”服務群眾工作,真正讓網格化治理成效惠及到基層群眾。
健全體制機制?下好基層治理“一盤棋”
明晰基層責權,減負擔、提效能。健全社區(村)工作事項準入制度,開展社區(村)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專項整治工作,切實保障基層體制機制暢通有效。截至目前,全市1341個社區(村)均正確懸掛辦公場所標牌標識,科學建立19個社區(村)減負觀測點,確保工作常態長效、落細落實。
充實基層隊伍,減阻力、增動力。規范清理借調人員,統籌推進管理體制改革,下沉事業編制,增強基層工作力量;減增探索推行“鄉編村用”,擇優選配社區(村)黨組織書記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在公務員招錄工作中設置崗位專門面向優秀社區(村)工作人員招錄,激發基層干部的干事創業熱情。
激活自治動力?凝聚基層治理“一條心”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廣“六尺巷工作法”,將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內涵融入村規民約,建好群眾議事協商平臺,深化基層群眾自治,實現賦能顯效,切實為基層干部松綁。常態化開展“小區會客廳”“物業大家談”“村民說事會”等活動3500余場,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9000余個,解決8400余個。泗縣虹城街道以“圍樓夜話”為契機召開懇談會,建立街道、社區、物業服務企業、業委會、業主五方共同參與的議事協商機制,創新“1+1+N”模式,圍繞居民急難愁盼問題拉家常、聽實情、解心結,解決電動自行車充電難、環境臟亂差、路面滲水等問題。“圍樓夜話”“干群夜話”“五老調解室”“議事亭”“家事調解閨蜜團”等議事調解品牌,有效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
基層減負增效并非一日之功,也不可“一減了之”,需要發揚釘釘子精神,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將以基層減負為契機,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切實提升治理成效,不斷提高人民的幸福感,開創基層治理工作新局面。
(安徽省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超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