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鐵西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深耕基層治理“責任田”,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擴大服務覆蓋面,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做亮“加法”?搭建黨群服務“連心橋”
鐵西街道充分發揮黨群服務中心和社會工作服務站作用,以暖心服務換真誠回饋,關注新就業群體需求,從充電、打水、熱飯、休憩、閱讀、應急藥品等方面,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提供更多暖心服務,鼓勵新就業群體積極參與基層治理。
長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聯合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聚焦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實際需求,在轄區組織商戶設立多個“暖心驛站”,解決新就業群體喝水難、充電難、休息難等問題。同時,邀請新就業群體中熱心參與基層治理的骨干擔任“民情觀察員”,發揮“移動探頭”作用,及時反饋社情民意。
興隆社區聚焦轄區新就業群體的實際需求,探索更多服務新就業群體及其家屬的務實舉措,聯合社工機構赤峰雙雅社區服務中心采取“專業社工+志愿服務”模式,以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方式“托”起新就業群體子女的多彩假期,有效緩解了新就業群體家庭家長看護難、接送難等問題,讓新就業群體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實“減法”?解決急難愁盼“大難題”
鐵西街道積極引導多方參與基層治理,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花園社區富貴人家小區因物業服務企業服務不到位,小區環境臟亂差,還出現了“管理主體不明、管理責任不清”等推諉責任的現象,困擾居民日常生活。在街道推動下,花園社區成立業主委員會,成功更換物業服務企業。但新入駐的物業服務企業與原物業服務企業因基礎設施價格產生分歧,致使交接工作無法進行。為解決這一問題,街道聯合社區邀請駐社區律師和街道司法所人員共同商討解決方案,邀請兩家物業服務企業面對面進行調解,由駐社區律師聯系實際講法,駐社區法官以案說法,各方逐步統一思想。經調解,雙方就基礎設施價格達成一致。新的物業服務企業順利進駐,為業主提供更為切實的優質服務。如今,服務細了,環境好了,投訴沒了,小區環境明顯改善,新增綠化面積2000平方米,安裝健身器材1套、休閑座椅18張,大家反映的問題逐一得到解決。
做好“乘法”?發揮智慧治理“大作用”
鐵西街道把加強黨建作為引領基層治理、推進社區建設的重要引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
泰和社區按照“網聯萬家、格中辦事”的思路,以社區黨總支為網格管理中心,注重發揮社區在冊黨員、單位在職黨員、“兩新”組織黨員、流動黨員、共建單位黨員五類黨員作用,構建“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小組長”三級網格體系,將社區劃分為8個網格單元,通過網格化管理,讓黨員找到發揮作用的舞臺,找準服務群眾的平臺,實現社區黨組織縱向延伸、橫向拓展。結合社區商業網點集中的特點,從服務群眾、服務轄區單位、破解社區熱點難點問題入手,不斷豐富“共駐共建”內容,共建單位從原來單一的物質資助服務,發展為環境共治、穩定共保、服務共興、文明共建,實現信息共通、資源共享、實事共做、社區共管,形成社區黨組織與共建單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資源共享、共駐共建、協調發展”的社區黨建格局。
做足“除法”?打通服務最后“一米”
鐵西街道興隆社區有居民將裝修廢材、破舊家具、快遞紙盒亂堆放在小區空地和樓道內,不僅妨礙居民正常通行、影響小區環境,還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社區聯合片區民警和物業服務企業工作人員,多次輪流上門給堆放雜物的居民做思想工作,耐心解釋公共區域堆放雜物的危害性,成功勸說居民配合垃圾清理工作。為杜絕此類現象,社區黨委“向前一步”,從源頭解決問題,向小區住戶宣傳垃圾處理相關規定的同時,由社區工作人員不定期上門開展垃圾規范清運知識普及工作,并通過電話訪查等方式確保垃圾規范收運。
鐵西街道花園社區探索實踐“小板凳議事會”模式,不定期組織社區“兩委”成員、紅色業委會成員、物業服務企業黨員等召開“小板凳議事會”。按照“遇事大家議、決策大家定、有事大家干”原則,通過說事、議事、辦事、評事“四事工作法”議事協商,針對居民反映集中問題開展討論,提出解決辦法。會前,基層黨組織收集群眾訴求,確定討論事項;會中,群眾表明態度和提出建議;會后,把居民意見建議梳理成任務清單,分為“馬上辦”“網上辦”“協商辦”三大類,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逐步形成“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部門接單”工作機制,將問題清除在萌芽階段。同時,通過設立“居民點單+社區接單+多方解單”服務模式,將服務模式擴展為“找服務”“送服務”,并主動為居民提供健康義診、上門理發、特殊群體關愛等便民服務,切實讓服務群眾和基層治理“最后一米”走穩走實。
鐵西街道堅持對焦群眾需求,滿足群眾期待,關注“微小事”,解決“急愁盼”,不斷拓展社區治理的深度和廣度,讓基層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基層治理神經末梢、貫穿基層治理工作方方面面。
(作者單位為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鐵西街道辦事處)
(責編:陳超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