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基層治理單元是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組織架構的重要基礎,是推動力量向基層治理單元下沉的重要內容,是精細化服務基層群眾的重要舉措。湖北省委社會工作部部署優化基層治理單元工作以來,鐘祥市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人群特點和群眾利益有連接點等原則, 合理劃分基層治理單元,探索出“三師興灣”“三長理事”“三戶治巷”等優化基層治理單元的有效經驗,努力實現“做活小單元、實現大治理”。
精準發力?優化治理單元
先學先行辦好試點。鐘祥市第一時間組織全市25個鄉鎮(街道)、場(庫)區,對《湖北省優化基層治理單元導則(試行)》進行專題學習。各地進行1~2個試點探索,在8個鄉鎮(街道)設立觀察點,重點打造2個觀摩學習點,定期開展指導督辦。
堅持突出問題導向。在城市社區,24個社區常住人口約23萬人,平均1個網格員要服務2300多人,管理范圍過大、服務難以精細化。在農村灣組,規模不適導致小灣內部人口空心化、治理作用難發揮;大灣內部關系復雜、民生服務難兜底。針對現狀,鐘祥市將基層基礎的重心精準定位于村(居)民小組、小區(街巷)單元,實行“小整合大優化”,逐步明晰治理規模和各功能要素。
科學合理劃分單元。在城市社區,對規模過小的老舊小區、單位小區、自建住宅,通過與鄰近小區拆墻并院、劃片治理,整合成規模適度的治理單元。在農村社區,以村民連片居住、聯系緊密的村灣或自然灣為治理單元;推動空心化嚴重的村民小組與其他小組組成治理單元。按照“1+2+X”組織構架(“1”即黨組織、“2”即群眾自治自管組織和群團組織、“X”即其他各類組織),以丘陵地區40~60戶、平原地區60~150戶、城區300~500戶左右為標準劃分單元,共優化治理單元3318個,分別建立黨小組、居民自治組織、群團組織各2790個,其他類社會組織2492個。
聯合共建?強化組織建設
延伸黨組織觸角。采取單獨建、聯合建等方式,實現黨小組全覆蓋,推選黨員中心戶,每名黨員中心戶包聯10~15戶居民,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向基層單元進一步延伸。文集鎮何埂村建立“1個黨員中心戶+10名黨員+30名群眾”的常態聯系機制,通過科學設崗、自愿領崗、公示明崗、培訓上崗、定期評崗“五步走”的方式,開展“四崗爭星”活動,共有37名黨員群眾完成選崗定崗。村民通過致富帶動崗實現家門口就業,通過矛盾調處崗保證村組穩定,通過環境美化崗保證村莊環境干凈整潔,通過政策宣傳崗實現熱點政策傳入千家萬戶,有效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
同步建好群團組織。在城市社區重點聚焦“陪讀媽媽”、快遞員、網約配送員;在農村重點聚焦“三留守”人員、新農人。摸清需求,多措并舉解決問題,推動群團組織有形有效覆蓋。郢中街道高廟社區婦女小組組織百余名鐘祥一中“陪讀媽媽”到東林服裝廠高廟分廠打零工,人均月收入達3000元,通過定期開展知識講座、技能培訓、舞蹈娛樂等活動,使其在陪讀過程中安心就業、舒心生活。
精心培育社會組織。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培育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構建生產生活專業性社會化服務體系。如九里鄉楊橋村肖家嘴灣成立“七色花”社會組織,以“組織在一線延伸,治理在一線運行,服務在一線落實”為目標,探索出“小會大開、小星大掛、小獎大評、小錯大糾”的治理模式,真正把基層治理單元的“末梢”變成服務群眾的“前哨”。
大力發展經濟組織。開展以“組織領辦、能人帶動、鏈式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帶富計劃”,依托資源、資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經濟組織。皇莊街道皇城社區位于莫愁湖畔,毗鄰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由北湖灣、馬家灣,畢家灣三灣組成,三灣立足綠木資源豐富、土建工程多、農家樂富聚等優勢,成立機械作業、花卉苗木、農家樂三個協會,吸納挖掘師126人、園藝師13人、廚藝師130人,“三師”作為灣組建設的主力軍,積極動員群眾500余人參與共謀共建三灣,讓灣組實現了“田園變菜園、農房變客房、離鄉變返鄉”的華麗蝶變。
夯實力量?開展便民服務
推舉理事會成員,做實生活微服務。在治理單元內部,由群眾推舉自治組織理事會成員,履行“紅色哨兵”職責,做好“小組服務六件事”,即跑腿幫辦、關愛老弱病殘、調解矛盾糾紛、排查安全糾紛、倡導文明新風、助力就業致富。做實“一哨呼叫、服務就到”機制,讓理事會成員成為群眾“信得過、靠得住”的人。皇莊街道子胥臺社區聚興街建立“三戶治巷”機制,由黨員中心戶、居民理事戶、退役軍人戶組成街巷理事會,開啟“五巡五管”,即亦早亦晚巡一巡,管衛生;刮風下雨巡一巡,管環境;節日假期巡一巡,管治安;街巷有事巡一巡,管矛盾;自己無事巡一巡,管秩序,涌現了“小巷管家、老兵治巷、閑事媽媽”三支“哨兵”的生動事跡。
推選社會組織代表,做好公益性服務。成立社會組織,定期開展矛盾糾紛調解、清潔家園、文體娛樂、維護權益等服務,通過入戶“現場辦理”的方式做好公益性服務工作。郢中街道王家灣社區郊郢路三巷根據居民群眾業緣、趣緣和意愿以及街巷改造需要,成立了創業者協會、工匠協會、文體健康協會、志愿者協會、街巷建設理事會五個社會組織,5位會長分別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羅管事”“福運來”“賢伉儷”“黃莫急”“和事佬”,助力三巷實現了五大變化:環境美了、道路寬了、街巷亮了、心氣順了、鄰里和了。
推動幫扶力量下沉,做細民生實事服務。結合“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推動72家市直包聯單位和512支各級駐村工作隊下沉到治理單元,定期召開群眾會、板凳會、夜談會,對照“三張清單”,解決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好事實事。2024年8月以來,全市黨員干部下基層8961次,發現問題3259個,解決問題2951個。
(作者單位為湖北省鐘祥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陳超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