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民建議征集,是新時代社會工作凝聚服務群眾的重要方式。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憂所盼,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作風,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實踐優勢。
譜好建強平臺“前奏曲” 暢通渠道聽民聲
創新搭建“愛鄰議事”協商自治平臺。成華區將每月20日設置為小區(院落)“愛鄰議事日”,作為鄰里相聚、共話社區的特殊時刻,召集社區“關鍵人”議“關鍵事”。指導居民小組議事會、民情觀察員隊伍、社區自治組織履職,通過搭建“線上+線下”議事平臺,聚焦議事協商的民主性、規范性、有效性,構建“黨建引領、組織搭臺、各方參與、協商共治”體系。
深化運用“千人眾創”社區動力平臺。創新社區規劃“區級導師團—街道設計師—社區眾創組”三級隊伍體系,以參與式社區規劃搭臺,收集居民對社區治理、空間升級等方面的建議和需求。以社區書記共議會、“社區動力·千人眾創”培力行動等活動,凝聚眾創智慧,共商社區議題,凝聚居民認同。
探索集成“綜合支持”三級服務平臺。依托天府社創中心社會創新高地,搭建“區—街道—社區”三級社會工作綜合服務平臺,為樞紐型社會組織等主體參與治理、共話發展提供便捷高效渠道,將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
聯動共建“民意直通”基層聯絡平臺。用好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收集社會工作、民生問題“金點子”,建好基層立法聯系點,架起法律草案、意見征集“高速路”,把民意直通站點“小窗口”化為民主實踐“大舞臺”,傳遞群眾真實聲音,精準把脈群眾所需。
彈好廣開言路“進行曲” 建言獻策匯民智
居民群眾議事協商有聲有色。常態化收集問民需。發揮“微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通過入戶走訪、聊天問詢等線下方式,結合微信群、“天府市民云”等線上場景,靈活掌握居民需求、思想動態、工作生活情況。組織開展公共服務需求線上調查,分層分級收集需求建議??茖W議事啟民智。提升打造小區(院落)議事陣地700余個,明確“七議五不議”標準,讓居民有陣地議事、有原則建言,既實現意見建議充分表達,又確保議事過程平穩有序。協商共治話民情。在“企改居”院落關家苑小區,社區黨委創新開展“方桌四角”議事和問題分類處置,化解了垃圾隨意堆放、休閑設施缺乏、非機動車管理等矛盾,居民從拒絕排斥、逐漸認可到自覺維護小區環境,公共意識逐漸形成。在商居混合型小區興元華盛二期小區,小區黨支部和業委會牽頭,打造“興元夜話”議事品牌,發動居民開展6次開放式預算編制,制定共有資金收支計劃、管理服務標準和小區院落公約,業主從“置身事外”到“決策共謀”,切實凝聚起自治共識。
專群結合千人眾創見形見效。結對共創激發社區活力。吸納高校、規劃機構、設計院所專業力量,與能人達人、熱心居民、黨員志愿者等結對共創。注重“五步工作法”民意收集,舉辦社區“圓桌會議”“開放日”等參與式議題征集活動,深度發動社區規劃師和社區專業特長人才,專群結合培養民主協商議事能力。規劃實踐創造社會效益。創新“城視成畫”社區規劃品牌活動,形成“議題收集—落地實施—運營維護”項目閉環,累計落地社區規劃項目546個。致強社區眾創組與“自然先森”設計團隊結對,打造家門口的“頑童綠地”項目,打造集休閑、游樂和科普于一體的活動空間和游玩場景,深化社區鄰里互動,營造和諧積極氛圍。
“兩新”領域紓困解難走深走實。傾聽“新”聲期盼。依托“華仔紅色方向盤”“萬谷紅創基地”“華仔騎手驛站”等黨群服務陣地,收集網約車司機、網約配送員、網絡主播等新就業群體在權益保障、職業發展、生活服務、參與治理等方面建議。加強暖企走訪。建立企業訴求直通車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紅色專員·暖企行動”。
“特約”力量觀察發聲善作善為。民生觀察團提建議話感受。持續開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觀察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新聞媒體、基層工作者等組建專業觀察團、網絡觀察員、市民觀察員“三支隊伍”實地走訪,多角度全方位收集訴求、發現需求?!疤丶s建議人”議重點共參與。府青路街道邀請 “特約建議人”召開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會議,共議老舊院落改造遺留、社區廣場改建等群眾關注的重點議題,推動優秀建議轉化為工作舉措,以“特約建議人”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奏響務實求效“交響曲” 落地有聲解民憂
智慧賦能,形成“微網實格”事件處置閉環。微網格員收集居民問題和訴求分類上報,片區網格及時研判、分類交辦,并在后續通過微信群、電話訪問、入戶告知等形式向居民群眾反饋辦理結果,構建起“收集訴求—快速響應—解決問題—服務群眾”的工作閉環。
分級處置,推動“愛鄰議事”協商結果落地。制定“一事一議”快速響應機制,根據“愛鄰議事日”不同緊急程度議題,以“三快二提一轉”分類處置機制,將符合條件的議題納入“街道吹哨、部門報到”處置范疇,視情由小區(院落)、社區、街道、部門分級推動落實。
強化統籌,提升問計于民項目效能水平。發揮社區發展治理保障資金和激勵資金、“微網實格”工作經費等資金效能,鼓勵開展微創投、微更新、社區規劃項目,引導人民建議征集從被動接單轉向主動問策,吸納138個專業組織機構、60余家社會組織常態化開展小區(院落)賦能支持。
(作者單位為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王海璐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