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就是我命里的一顆糖?!背σ?,“外賣詩人”王計兵用質樸的詩句在央視蛇年春晚打動了億萬觀眾。王計兵是一個“趕時間”的外賣員,也是一個寫了6000多首詩的詩人。“我覺得有了詩,送外賣才不那么辛苦,有了詩,我不僅僅是個送外賣的,還是在深入生活,在旅行。”無獨有偶,在南京的街頭也有一位“外賣大叔”梁慎瑞,他在送餐間隙捧著《紅樓夢》閱讀的畫面,生動詮釋了精神追求的力量,溫暖了無數人的心。這些鮮活的事例,折射出新就業群體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深切渴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做好新就業群體黨建和服務管理工作作出重要論述,強調要高度關注新業態發展,堅持網上網下結合,做好新就業群體的思想引導和凝聚服務工作。中央社會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新興領域所聚集的千千萬萬勞動者,他們分布廣泛、人數眾多、結構復雜、訴求多樣,加強對這一群體的思想引領和關心關愛就要積極回應他們的期盼。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友好社區、友好商圈、友好樓宇等系列友好場景建設,在推動解決新就業群體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上積極探索。而關注新就業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同樣重要,這不僅事關個人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推動整個群體的良好發展。
梁慎瑞和王計兵的故事告訴我們,文化滋養能夠為新就業群體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閱讀和創作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也提升了職業認同感和價值感。文化素養的提升,能夠幫助勞動者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意義,在平凡崗位上發現不凡價值。這種內在驅動,遠比物質激勵更能激發工作熱情和創造力。精神生活的充實,有助于緩解工作壓力,改善心理健康狀況;文化熏陶能夠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增強面對困難的勇氣和韌性。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地方已經關注到新就業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本期特別報道的深圳市,已建成“暖蜂驛站”1500余個,向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等人員開放,提供飲水、就餐、小憩、上網、簡單醫療等服務,而深圳讀書月組委會則通過向“暖蜂驛站”贈送書籍的方式,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營建“處處可讀、時時可讀、人人可讀”的閱讀環境;南京圖書館則開設“騎手讀書角”,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蘇州推出“文化暖心包”,內含書籍、電影票等文化產品;杭州組織“城市追夢人”攝影展,展現新就業群體的風采……從物質保障到精神關懷,從單一服務到綜合支持,這些努力不僅改善了新就業群體的生存狀況,更彰顯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發展理念。
讓我們共同努力,用文化的力量溫暖每一個奮斗者,讓詩意照亮他們的精神家園。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愿每一個勞動者都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都能夠在文化的滋養中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
(本刊編輯部)
(責編:王海璐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