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橫坎頭村是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核心,享有“浙東紅村”的美譽。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曾來到橫坎頭村考察調研,并給村“兩委”回信。2018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回信橫坎頭村全體黨員指出,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并勉勵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自收到回信以來,橫坎頭村“兩委”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囑托,圍繞新時代“千萬工程”,堅持以紅色黨建為指引、以多元共治為路徑、以鄉風文明為抓手,奮力打造全國革命老區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治理村域樣板。橫坎頭村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村黨委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堅持黨建引領
強化村社自治新格局
橫坎頭村傳承發揚老一輩“紅色基因”,探索“鋒領過坎”黨建治理模式。
推進“黨建+網格”深度融合。完善“村黨委―網格黨支部―微網格黨小組―民情聯絡員”四級組織體系,聘請26位黨員擔任“紅村守護人”(民情聯絡員),每月召開民情聯絡會,推動完成了安置房建設分配、便民服務中心修繕等數十項民生工程。
推行“聯六包六”工作法。每名黨員聯系6戶群眾,包干意見收集、矛盾解決、事項傳達、違規勸阻、結對幫扶和政策宣傳6項工作,將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在一線。落實以“紅鋒亮績”“先鋒指數”考評、紀律年審為內容的季亮、年評、終審黨員履職踐諾評價體系,引導169位黨員主動履責、參加村級治理。
推動“六上監督”強制約。全面規范村級“小微權力”,編制“小微權力”清單36條,進一步細化權力行使流程,并創新推行“會上發聲、賬上把關、戶上調查、網上督促、場上亮劍、墻上曬廉”的“六上”監督法,強化對村干部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實施多元共治
完善社會治理新體系
全村暢通社會多元共治渠道,形成人人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吸收社會治理力量。培育“調解能力強、廣大群眾認可”的人民調解室,并在每個微網格上設立調解員,一年內成功協調8起矛盾糾紛。聯合法官工作室、“紅村”警務室及鄉村檢察官打造“10分鐘政法服務圈”,設置普法宣傳窗、法治圖書角、法律援助窗,定期進行普法教育、答疑解惑。成立“浙東紅村”兒童觀察團,讓孩子們發揮好“鄉村建設小主人”作用,對農民公園內的滑梯、桌椅等設施進行了改造提升,積極打造孩子們喜愛的兒童友好鄉村。
發揮志愿服務力量。完善“甬愛e家”、志愿“we站”等設施的服務功能,成立“紅村”志愿者、“紅村”救援隊等多支志愿服務隊。截至目前,有注冊志愿者306人,其中,有志愿服務時間記錄的志愿者207人,占比67.6%。橫坎頭村被評為浙江省最美志愿服務村。
數字賦能整體智治。全域覆蓋智慧門牌“戶聯碼”,群眾通過掃碼即可知曉聯戶黨員及網格長等信息,并有“碼上辦事”“民情反饋”“民事代辦”“監督一點通”等線上服務,確保足不出戶即可解決弄里小事、掌握村情及“三務公開”情況。2024年通過“戶聯碼”線上收集意見38條、代辦事務132件。
突出思想引領
樹立鄉風文明新風尚
全村堅持把傳承紅色精神和弘揚文明新風相結合,凝聚起共建“文明紅村”的強大合力。
強化文明陣地建設。組建“紅村”合唱隊、廣場舞隊、曲藝隊等群眾文化隊伍,常態化開展送戲下鄉、“紅村村晚”等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2024年,全村在“紅村”劇場內舉行大型文藝活動13場,村文化禮堂被評為省金牌五星級文化禮堂。
做好理論宣傳工作。組建“紅村”宣講團、理論說唱小分隊,培育一批百姓宣講“名嘴”,創作“我聽老黨員講革命故事”等一批文藝作品,利用“紅色電臺”“紅村村報”進行廣泛宣傳,用“接地氣”的語言講深刻道理,入選“浙江有禮·四個一百”有禮地標。
聚焦先進典型選樹。持續開展“紅村好人”“文明家庭”“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共選出“身邊好人”9人、“道德典型”10人、“最美家庭”20戶、“十星級文明戶”30戶,并涌現出“中國好人”張志燦、“余姚好人”孫梓淳等優秀典型。
(本文由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