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墻頭鎮舫前村堅持黨建引領,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緊緊抓住基層社會治理改革創新這個“牛鼻子”,聚焦矛盾糾紛源頭治理,迭代升級“村民說事”制度,推動多元力量參與村莊治理,逐步建立“自治凝人心、法治揚正道、德治樹新風”的社會治理生態,全面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村域典范,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治理之路。
說“強”黨建引領
舫前村于2016年制定“干群說事日”,后逐步拓展為“村民說事”制度,結合“提前收事、‘兩委’議事、現場說事、分類辦事”四個環節,探索構建高效的議事協商閉環機制,形成了黨組織領導、黨員干部領辦、群眾全程參與的村莊治理模式。村黨支部精心制定“書記賬本”,將黨務與村務工作細化分工并公開,如同給村民吃下“定心丸”,讓村民清晰知曉工作規劃與責任歸屬。在黨員先鋒作用的發揮上,打造“墻微花開”黨建聯建示范區,設立7個黨員責任崗覆蓋治安巡邏、垃圾分類等關鍵領域,落實81名黨員緊密聯系群眾,為各項工作的推進筑牢了堅實的組織根基。
說“和”鄉村善治
舫前村匯聚老黨員、老干部、老娘舅等多方力量組建“說事顧問團”“村嫂說情團”“村舅調解團”“‘村官’說法團”,發揮人緣地緣等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議事協商活動。2024年以來,“說事團”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6起,有效解決了非糧化整治等重點難點項目,切實解決了路燈安裝、農排線路改造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說事參與群眾超過73人次,矛盾調處率和調處成功率均達到95%以上,真正做到矛盾不出村、越級“零上訪”。同時,為夯實基層治理單元,舫前村將“說事團”成員作為兼職輔助力量充實進網格、微網格組團隊伍,在文明建設、移風易俗等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說“靚”鄉村風貌
舫前村通過“村民說事”制度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民生議題聚民意、聽民聲、匯民智,以改善村莊人居環境為切入點,大力推進治水拆違、“三清三美”及和美鄉村建設,累計拆除老舊土坯房、危房等5000平方米,投入470余萬元整治生活污水,先后引進8個民生重點項目,籌措500余萬元資金,實現村道全方位升級,累計拆除違章建筑180余平方米,建成民生基礎設施30處。如今,村莊的生活垃圾分揀率、廁所普及率和污水處理率均達到90%以上,在鎮環境衛生季度評比中始終名列前茅,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成為生態宜居的典范。
說“美”文明新風
村黨支部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整合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文體活動中心等各類功能區,搭建“榕樹下說事”“圍墻下議事”等鄉風文明議事載體,打造“家門口”的精神文明傳播陣地。同時,把“道德文化墻”等作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成立“道德評議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緊扣移風易俗主題,通過每月召開的“村民說事”議事會,充分調動村民發言討論、自主宣傳及表態承諾的積極性,先后推選“文明戶”6戶、“最美家庭”11戶,鼓勵引導村民為推進移風易俗建言獻策,共同修訂和完善村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
說“興”共同富裕
近年來,舫前村借助新鄉賢參事、廣場會議制度,組織發動村民規范參與村級各項事務管理、決策和監督,匯聚群眾振興鄉村的思路和建議,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和交通優勢,探索出旅游、種植與合作社相結合的多元發展路徑。利用竹林資源引進社會資本打造古風式影視基地,每年獲場地租賃費10余萬元;依托文化禮堂打造“中央廚房”,帶動村民就業,增加村集體資產租賃收益;爭取海洋生物多樣性研學館項目,實現“海洋治理+生態+旅游+發展”有機結合;踐行農旅融合發展理念,以“電商平臺+旅游零售”模式帶動土特產年銷售額超100萬元,實現農副產品品牌化、旅游化、特色化,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在黨建引領下,舫前村圍繞“村民說事”在鄉村善治、風貌建設、文明培育和共同富裕等方面全面發力,走出了一條“想說都能說、遇事要商量、有事馬上辦、好壞大家評”的鄉村治理新路子,實現了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發展目標。
(本文由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