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面對鄉村普遍存在的精英人才外流、文化空間載體消失、“千村一面”的治理困境,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葛家村通過“藝術鄉建”這一路徑,開展了“凈村、美院、尋寶、富戶、安民”五大行動,旨在建設美麗鄉村,喚醒鄉村文化傳統,實現精神共富。利用文化賦能鄉村治理,葛家村夯實了鄉村文化價值的認同基礎,推動了鄉村內生力量的持續生成,強化了鄉村凝聚力,成為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的杰出典范。
推進“藝術風景線”升級
以鄉村富美喚醒自治
鄉村文化空間承載著豐富的集體記憶,葛家村通過藝術賦能鄉村治理,以空間為載體,重塑集體記憶,凝聚鄉情。
加強藝術美化,以“點”換新顏。以景觀涂鴉、彩繪上墻等手段,賦予斷壁殘垣新生,打造微景觀與多功能口袋空間;同時,做好文化地標與綠化提升,實現村莊主要道路、河道兩側和房前屋后見縫插綠,讓村民家門口的小景觀、小造型、小點綴隨處可見。
打造鄉村藝術谷,以“片”筑品牌。對連片7個建制村制定“一村一品”策略,“愛在毛洋”“功夫漲坑”等一批精品村相繼亮相。“正學鄉村藝術谷”吸引青少年體適能訓練基地、中草藥休閑田園、福園文化大院和房車營地等一批重大文旅項目落地。配套實施森林游步道、8.5千米慢生活休閑步道、10千米美麗鄉村示范帶等工程。
保留鄉愁記憶,以“線”促文明。將廢舊老屋、閑置舊宅進行回收改造,鄰里共筑美麗庭院,化解舊怨,打造了一批如桂王別院、四君子院、和美苑等特色主題庭院,鄉風文明與和諧大幅提升。
實施“藝術家駐村”工程
以精神富足賦能德治
在“藝術鄉建”的過程中,葛家村深知藝術家的作用不僅僅是“送文化”和“種文化”,更重要的是激發村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廣大村民成為“藝術家”。
藝術鄉賢“送文化”。村莊積極與高校建立紐帶,采用“地方出題、高校答題”的模式開展全國畢業設計,吸引青年人才投身藝術建設,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鄉村振興實踐基地;通過家書等形式廣泛聯系在外能人,吸引他們回村參與藝術振興。
藝術氛圍“種文化”。聯建藝術創富學院,聘請教授團隊、國際友人、鄉村能人為顧問,持續喚醒村民公共意識。葛家村不僅成為藝術振興鄉村的發源地,還成功地將“藝術振興鄉村模式”傳播至四川省普格縣、貴州省晴隆縣等地,開展“藝術扶貧”。
培育本土藝術家。通過“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微改精提”等方式,引導村民大膽設計、大膽創造。同時,還開展了理論知識“藝起學”、環境整治“藝起美”、村莊發展“藝起富”等活動,打造藝術共享空間、文創品以及“鄉村客廳”“時光場域”“仙絨美術館”等鄉村盆景,讓村民在參與中受益、在受益中成長。村民還被賦予鄉建藝術家、美術館館長、畫院院長、首席農民講師等新身份,這些舉措不僅激發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認同,還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開展“藝起向未來”活動
以村民富有助力善治
為了將村民的內在活力有效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持續驅動力,促進鄉村經濟與產業的繁榮發展,葛家村開展“藝起向未來”活動,以村民富有助力善治。
業態融合,創新農業發展。充分挖掘鄉村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依托800畝桂花林和百年桂花王,打造桂花產業特色,舉辦鄉村藝術節、桂花文化節等活動,與美食機構合作開發桂花系列產品。同時,聯合周邊村流轉500畝土地種植杭白菊,創新應用“油藥輪作”技術,拓展黨參、玄參等藥材種植,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和集體經濟的快速增長。
產業運營,壯大集體經濟。成立新型發展公司,采用“租金+入股”方式,建成省級示范“藝起富”共富工坊,打造集水上竹筏、露營燒烤、研學體驗為一體的“桂語零號藝術農場”,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翻番。
“村寶”創業,拓展共富路徑。開展“鋒領共富·村寶創業季”活動,探索整村運營。實行黨支部鋪路子、相關部門搭臺子、教授團隊出點子、運營團隊教法子的陪伴式創業機制,孵化“庭院店鋪”35個,形成木花觀云等業態品牌48個,特色產品112種。
文化賦能鄉村治理以空間營造為載體,聚合社會資源,凝聚鄉情,促進集體行動。藝術鄉建改變的不僅是鄉村的人居環境,更是鄉風民風、文化文明。藝術已然成為寧海活化鄉村歷史文脈的“催化劑”,打通文化和經濟的“連接橋”,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助推器”。寧海實踐不僅讓鄉村更美了,人心更齊了,也讓村民的口袋更鼓了,生動詮釋了藝術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與深遠意義。
(本文由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