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北疆的大漠戈壁生長著一種名為梭梭樹的固沙植物。夏天,它能在干旱高溫的環境下抽枝展葉,成為“沙漠之舟”——駱駝的美食。冬天,它的根部又能結出名貴藥材“肉蓯蓉”。在祖國的北部邊境與蒙古國接壤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有這樣一位女企業家,她如梭梭樹般堅韌生長、伸枝展葉。她有很多身份,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北疆最美創業女性”、內蒙古金領人物“優秀經理人”等,她就是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藝地毯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馮桂英。
她是黨員,踐行使命擔當
阿拉善右旗地毯廠(現為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藝地毯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成立于1976年。作為一個靠傳統技藝生存下來的老廠,黨支部書記馮桂英堅持“以黨建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理念,積極打造“黨建+民族產業品牌”,通過挖掘傳統民族工藝的精髓,創建民族品牌“巴丹吉林”“駝鄉”,并成功注冊商標。在注重企業發展的同時,馮桂英還擔任非公有制企業的政策“宣講員”,產業創業園里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講黨課、授經驗,號召企業負責人和員工們一起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和國家惠企政策。2016年,馮桂英被評為阿拉善盟優秀黨務工作者,公司黨支部先后榮獲盟級非公有制企業“雙強六好”黨組織、旗級優秀黨支部、全盟城市融合黨建示范點等榮譽稱號,2024年被評為阿拉善盟先進基層黨組織。
她是傳承者,弘揚工匠精神
“我們要做扎根大漠戈壁的梭梭樹,讓阿拉善仿古地毯工藝在世界綻放光彩!”在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藝地毯有限責任公司職工大會上,馮桂英語氣堅定地說。每每說起阿拉善仿古地毯工藝,馮桂英總是充滿激情,這源于她對這項工藝的熱愛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馮桂英1992年進入阿拉善右旗地毯廠,一進廠她就對阿拉善仿古地毯著了迷,主動向老師傅們學習,刻苦鉆研技術、悉心琢磨工藝,很快就成為行家里手。1997年,馮桂英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這更加堅定了她發展阿拉善仿古地毯工藝,帶領大家創業致富的決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群眾需求也逐步多元化,產品單一的地毯廠一度瀕臨破產。為了這項民族工藝能夠傳承發展,馮桂英毅然決定接手地毯廠。
“你放棄吧!救不活的……”創業之初,質疑聲和反對聲回響在馮桂英耳邊。面對資金短缺、技術落后、人員不足等困難,馮桂英嘴上不說,心里卻犯了難。但她十分堅定,“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是一項民族工藝,必須傳承下去!”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她在坎坷的創業路上沒有絲毫退縮。她給工人們鼓勁、承諾工資保證發放到位,在她堅定不移、一往無前的精神感召和帶動下,工人們齊心協力,有了繼續干下去的動力。為了籌集資金,馮桂英四處奔走尋求社會各界支持。經過多方努力,地毯廠于2000年完成了資產重組,終于有了足夠的周轉資金進行改制,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藝地毯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
她是企業家,做強產品創新
為了讓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突破發展瓶頸,馮桂英帶領團隊進行廣泛的市場調研,搜集第一手的市場信息。他們走戈壁下沙海,收集了大量的民間民族文化圖案,為產品創新提供靈感,在創造中融入駱駝、蒙古包等大漠元素,制作出了極具地方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情的地毯。2008年,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適應多元化的客戶需求,馮桂英夜以繼日地與員工們一起進行產品研發和技術攻關,使機架織毯能力由以前的4×5米提升到7×8米,織毯工藝由普通毛織地毯改進到花色齊全、圖案新穎的140道絲織地毯。新產品一經投放市場,便成為熱銷品,特別是以名人詩畫、當地自然風光等為題材的手工藝術掛毯,走進了廣交會、深交會,深受國內外市場客戶青睞,公司也成為全自治區民族特需用品定點生產企業和旅游定點單位,其生產的手工地毯作品多次在盟級、自治區級手工藝大賽上獲獎。
如今,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藝地毯有限責任公司不僅是阿拉善盟的知名民營企業,也是一家“熱心企業”。“作為企業家,一定要回報社會,回饋家鄉……”馮桂英時刻不忘自己作出的承諾。通過公司招工,馮桂英幫助許多當地農牧民、下崗失業人員解決就業難題,特別是面對有困難的群眾時,她總會主動伸出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她總結出企業員工“六必訪”機制,即“傷病住院必訪、婚喪嫁娶必訪、工作生活困難必訪、家庭矛盾必訪、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必訪、女工生育必訪”,讓公司職工感受到家的溫暖。在地區生態治理、醫療救助、沙漠文化節等重點項目建設或大型活動中,也總能看到她慷慨解囊的身影,近年來累計捐款捐物數十萬元。
2019年,馮桂英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評選為“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她用執著與信念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工藝,用實踐與擔當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和使命,她如同一棵梭梭樹,在阿拉善右旗的沙漠戈壁里扎根生長、綻放風采。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