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寧國市現有山核桃林面積40.41萬畝,2024年山核桃產量1萬余噸。近年來,寧國市全力推進山核桃全產業鏈式融合發展,形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產量增值、價值增值、品牌增值,探索出山核桃全產業鏈發展的“寧國樣板”。
從小山到大山,圍繞特產建基地
寧國市聚焦破解制約山核桃全產業鏈發展的難點堵點,通過實踐摸索,創新實施“小山變大山+國儲林”改革,把小核桃做成“大文章”。
零散小山變連片大山。針對林區山場“一山多戶、一戶多山”的傳統碎片化經營模式,寧國市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通過置換、托管等多種形式,調整林農經營權和使用權,將散落在林農手中的山場重新整合在一起,實現林農、鄉投公司和村集體經濟三方共贏。目前,“小山變大山”改革涉及山場面積7.2萬畝,山核桃全程托管總面積3.6萬畝,培育52個新型經營主體專業從事林地托管,實現山核桃產業“經營大托管、小山連成片”。
生態林地變示范基地。為加大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產業層次,規劃“一園一基地”,建成63個現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總面積7.1萬畝。圍繞科技強農,建成首條山核桃單軌運輸機線,有效破解高山陡峭地形運輸作業難題。針對經營主體數字化程度低的問題,開發一體化智能管理系統,打造山核桃種植“數字大腦”,實現“前端高清智能實時視頻數據采集—中端集中控制中心顯示—后端大數據存儲分析”,有效提升山核桃全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能力。
自然林地變致富寶地。為解決產區林地退化、產量波動等問題,寧國市扎實謀劃推進國儲林項目,兼容林業生產和森林生態保護,推動近自然森林經營。聚焦山核桃產業振興,扎實推進集約人工林栽培、中幼林撫育、現有林改培,建成“山核桃+林下套種”多植被混交模式,推動單一生態山核桃林轉為多元生態混交林,讓林下經濟“點綠成金”。寧國市投入2000余萬元建成南極鄉山核桃基地,主要建設內容為道路、單軌、張網等基礎設施及晾曬場、智能化信息系統等相關配套建設。
從山上到山下,圍繞基地興產業
圍繞提高本土產品附加值,做優“一顆核桃”,實施山核桃加工能力提質增效行動,以山核桃全產業鏈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
規劃引領,強政策扶持。出臺山核桃產業振興五年行動方案,實施生態安全、基礎設施、主體培育、科技創新、質量品牌五大攻堅戰。成立山核桃產業振興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通過整合農業農村、水利、環保等部門項目資金,市本級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500萬元支持山核桃全產業鏈發展。鼓勵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支持山核桃加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
龍頭帶動,強精深加工。扶持山核桃經營主體,培育加工企業36家,詹氏、山里仁、龍香源等龍頭企業脫穎而出。目前,寧國市擁有規模以上山核桃加工企業5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家。建成寧墩綠色食品產業園,引導山核桃加工企業集成集聚,促進家庭作坊式小型加工企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鼓勵山核桃加工企業針對消費端需求主動研發,推出山核桃油、山核桃乳、混合果仁食品等產品,推動山核桃精深加工與初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
金融賦能,強銀林協作。創新金融支持產品,開發“核桃貸”,推出山核桃樹及果災害保險,實現資金“硬核支農”。開發“鄉村振興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請貸款最高額度可達1000萬元。建立“一評二押三兜底”機制,采取“第三方評估機構出具評估報告、經營主體提出抵押申請、市擔保公司向銀行作出擔保承諾”的方式,常態化開展林權抵押貸款。與省農擔公司合作,推出“五綠興林·勸耕貸”“皖農·云擔通”線上貸款,讓金融資本“進山入林”,截至目前,已辦理涉林貸款1億元。
從山里到山外,圍繞產業拓市場
寧國市堅持走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道路,通過注冊一個地理標志商標、創建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群眾,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寧國山核桃區域公用品牌。
用活地理標志“金字招牌”。建立產品質量責任制度和產品企業及工藝持有人及使用者誠信制度,實施生產提質增效行動,擦亮“寧國山核桃”地理標志金字招牌。目前,共有19家企業申請使用“寧國山核桃”地理專用標志,擁有綠色食品認證20個,有機農產品認證10個。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控技術獲省科技成果獎并進入國家林業行業標準,制定安徽省山核桃地方標準9項、行業標準1項。開展“聚沙成塔”志愿項目,匯聚三省12個縣優秀林農組建“山核桃種植者”微信群,確定共同運營山核桃行業標準,輻射帶動林農1萬余人。
擦亮特色產業“區域品牌”。著力培育企業自主品牌,培育以詹氏、山里仁為代表的自主品牌40余個。加大山核桃區域公用品牌宣傳推介,每年舉辦山核桃開桿節和農民豐收節,以參加農展、設置宣傳高炮、銷售專柜等方式,加強線上線下媒體宣傳。
打好合作共贏“電商好牌”。推進電商直播間建設和網絡品牌營銷,整合全市60余家電商網點,為擁有綠色食品認證的寧國山核桃品牌打開線上銷路。同時,拓展海外市場,借力海關農食產品出口“綠色通道”政策扶持,推動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