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以黨建共同體凝聚產業鏈合作、創新、發展“最大公約數”,打造“強鏈興企·新質賦能”產業鏈黨建工作品牌,推動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競爭優勢,船舶海工產業鏈入選全國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建設試點”。
組織強鏈,筑牢“紅色矩陣”
堅持產業集群培育重點在哪里,黨的領導力量、組織和工作覆蓋就跟進到哪里。
強化領導牽引。高位推動產業集群培育工作,建立市委領導掛鉤聯系機制,牽頭全市產業鏈培育及黨建工作,聚焦“616”產業體系(南通市6大重點產業集群、16條優勢產業鏈),實現“六個一”保障。
強化“兩個覆蓋”。構建“1+X+Y”產業鏈黨委體系(“1”為產業鏈黨委,功能型設置;“X”為鏈上企業、產業鏈下游關聯單位;“Y”為產業相關的屬地、園區、部門和機構),依托81個市縣主導產業鏈黨委,開展“一線縱深覆蓋”行動,新建、聯建黨組織213個,推動鏈上企業黨組織應建盡建。實施“六聯”黨建工作法,實現“一鏈條一特色、一黨委一品牌”。
強化支撐保障。創設鏈上黨建工作“孵化器”,定向投放發展黨員指標,近三年發展產業工人黨員2104名;配備專職指導員,持續推進黨務工作者專業資格認證,培育省特級黨務工作者5名、市高級黨務工作者39名,累計發放“紅領津貼”785萬元;落實專項工作經費,每條產業鏈黨委經費每年不低于20萬元,確保鏈上企業“一個不掉隊”。
服務惠鏈,點燃“紅色引擎”
堅持黨的組織鏈條延伸到哪里,優化的部門職能服務就傳遞到哪里。
選派“助鏈工作隊”。推動產業鏈培育部門選派230名“助鏈專員”,開展“鏈上千企”蹲點調研,走訪鏈上企業2142家,建立“三張清單”;成立項目招引、政務審批、規劃建設、要素保障等360多個“助企幫幫團”,下沉一線助力優質項目快審批、快落戶、快建設、快投產。
打造“紅色直播間”。組織工信、發改、科技、商務、市場監管、稅務等部門開展政策講解直播活動30余場次。通過直播答疑、在線提問等形式,打通鏈上企業、職能部門溝通壁壘,幫助企業減稅降費1830余萬元,為企業發展注入“紅色動能”。
組建“法律服務團”。“牽手”16個市級主導產業鏈黨委,270名律師入“鏈”駐企,提供全鏈條全周期法律服務,走訪產業鏈企業1680家,開展企業法律服務需求調查和法律風險防范,排查問題734個,制發個性化涉企法律服務清單300余張。
資源聚鏈,增強“紅色磁場”
堅持生產要素需求集中在哪里,黨組織牽引的社會資源就聚集到哪里。
抓實人才引培。選派優秀緊缺專業青年人才到產業鏈培育部門任職,三年招引126名C9(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9所高校聯盟的簡稱)高校研究生;連續14年舉辦“江海英才創業周”,依法確立“南通人才日”,集聚人才資源超160萬人;成立“江海工匠”學院,打造產業工人全周期人才培養載體,惠及鏈上員工。
抓細金融助力。組織金融機構與鏈上企業黨建聯建,開展“圓桌會”“金融論壇”102場,搭建62個合作平臺,簽訂合作協議、備忘錄212個,壓降融資成本超3000萬元,暢通政銀企對接渠道。
抓優科技賦能。搭建“校地合作”平臺,與南通大學共建“智能分析制造”等10個攻堅黨小組,有效破解難題76個;舉辦“新質賦能·雙進雙服”活動,促成16個行業協會商會與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34個共建項目有序推進,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