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委社會工作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社會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聚焦基層治理關鍵點、細微處,加快探索符合社會工作特點的基層治理路徑,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細“治”入微、走深走實。
堅持建機制抓統籌,打通工作壁壘
東營市持續健全縱向貫通、橫向到邊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確保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
市級抓示范。頂格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市委書記擔任總召集人,各級黨組織書記“走上前臺抓治理”,形成“書記抓、抓書記、齊抓共管、一抓到底”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基層治理體系和工作機制,以黨建引領幸福家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兜牢兜實基層治理底座。
市縣抓聯動。建立市縣黨委社會工作部門聯動機制,實行重大課題“同題共答”,完善創新項目“探索―試點―評估―推廣”工作閉環。打造“治理有道”品牌矩陣,常態開展創新項目匯報交流活動,挖掘培育基層典型案例、社區創新名詞,牽引帶動基層治理工作創新。
鎮街抓承接。落實“321”社會工作運行機制,鎮街全部明確1名分管領導、1個承接機構、1支3~5人專崗隊伍,確保社會工作在鎮街層面“統得起、接得住、接得好”。做實鎮街兼職委員制,完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讓鎮街“喊得動人”“推得動事”。
堅持抓基層打基礎,落實減負賦能
東營市抓住村(社區)這一基層治理基層基礎,持續抓減負、激活力、強動力,不斷夯實基層治理底座根基。
鞏固拓展專項整治成效。研究制定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常態長效若干措施,深化減負“五步閉環”工作機制,加快“基層數字工作臺”建設,持續推動重心下移、資源下放、力量下沉,激發基層“騰出手來抓落實”“擼起袖子抓發展”的工作熱情。
全域建強社區社會組織。擰緊“居委會―下屬委員會―居民小組―居民代表”四級組織鏈條,完善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工作標準和運行機制,積極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用組織的力量發動群眾,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常態組織村(社區)議事協商。堅持用群眾智慧解決群眾問題,建立完善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議事協商機制,建設“四鄰議事廳”“柳下茶鋪”等議事協商場所,推行“書記見面會”“吐槽會”等議事協商方式,引導群眾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在議事協商中凝聚共識、化解糾紛、推動治理。
堅持盡精微善作為,提升服務水平
東營市聚力實施“三治強基”工程,完善“社區―小區―家庭”治理體系,推動基層治理做精做細。
“提能強治”,做實社區這個最大基礎。開展村(居)委會規范提升行動,制定村(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清單,培樹社區治理觀察點,探索成立社區經濟智庫,設立社區基金,持續釋放社區治理活力。
“睦鄰融治”,下沉一級抓小區。深化小區黨組織領導下的“五方辦”機制,聯動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居民代表、共建單位共同解決停車、充電、綠化等物業治理難題。推行新建小區、老舊小區、安置小區、自管小區“四型管理”,實施小區驛站“親民化”改造,完善幫辦代辦服務,做到“大門常開、驛站常用、服務常在”。
“和家善治”,推動治理向家庭延伸。謀劃設立市委家庭幫輔協調機制,成立社區家庭幫輔中心,出臺工作指引,聚焦家庭教育、家庭幫扶、矛盾調處3大職能,建立協同研判、逆向考評、綜合保障3個機制,聯動部門、社會各方力量,推動家庭矛盾問題發現在早、化解在小。
堅持強隊伍搭平臺,人人參與治理
東營市立足產業大市、人口小市、油地交織市情,凝聚多方治理力量深度融入全市基層治理大局,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治理效能。
大力培育社區工作者。制定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實施社區工作者“點金計劃”,完善設崗定責、考核評價等管理辦法,編印社區工作標準化手冊,全覆蓋開展社區工作者賦能培訓,暢通將符合條件的網格員納入社區工作者管理,拓寬從社區工作者中招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的渠道,探索開展網格員、社區工作者“兩員融合”,讓基層治理隊伍政治上有奔頭、待遇上有盼頭、工作上有勁頭、退下來有靠頭。
創新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把社區作為志愿服務主陣地,探索“黨員回家 志愿到家”工作,用好干部下基層、“雙報到”等載體,將報到黨員編網入格,根據自身特點,認領結對幫扶、矛盾調解、文明創建等社區志愿服務項目,通過“在家門口做志愿”,讓報到黨員認同社區、融入社區、服務社區,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持續豐富基層治理場景。搭建“小哥直說”懇談會、“百會千企 聚力惠營”行動等工作載體,把新興領域力量融入基層治理體系,變“新興變量”為“治理增量”。引入社會資源、市場力量,啟動實施一批社區治理“微項目”,辦理一批惠民暖心“微實事”,讓基層治理可感可及,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作者系中共東營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市委“兩新”工委書記)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