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轄草廟子、蔄山、汪疃3個鎮,常住人口10.58萬人。近年來,臨港區緊緊圍繞回遷社區治理這個關鍵,以草廟子鎮為試點,解決回遷村民歸屬感弱、與商業小區居民融合難、勞動力閑置等諸多問題,不斷增強回遷村民的歸屬感,進而破解回遷社區中的治理難題。
草廟子鎮作為臨港區回遷社區治理模式探索的試點鎮,分別于2017年、2024年先后完成26個建制村拆遷安置工作。面對村莊變社區、村民變居民的新形勢,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多元服務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堅持黨建引領
回遷社區治理有底氣
完善組織設置,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架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積極探索將原來的各自然村村黨支部書記選聘為社區“兩委”,根據組織融合、人員融入、工作融洽的標準,將自然村黨支部與社區黨組織融合,推動組織建設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由散到聚”。
推進一網統籌,加強網格化管理。結合回遷安置人口規模、村居分布等情況,在摸清黨員底數的基礎上,建立黨員社區聯戶機制,通過精準劃分管護網格,每名黨員常態化聯系3~10戶,明確工作職責和標準要求,按照“小事網格辦、大事社區辦、難事協商辦”三級辦理模式,將基層黨建工作網格化與社區服務網格化有機結合,把黨建觸角延伸至社區每個角落。
探索“三治融合”
回遷社區治理有招數
聚焦自治強基,積極開展綠色健康、文體精彩、手工制作等主題活動,建立鄰里“趣緣”,通過“趣緣”引導村民形成以手工制作、書法繪畫、維修應急、矛盾調解等為主題的隊伍,從而建立起鄰里間的“人緣”。推出由村民代表、黨員等參加的民情懇談會、議事協商會,鼓勵圍繞熱點難點問題主動“支招”,筑牢守望相助的鄰里情。
力推法治潤心,聯合司法所等有關單位和部門,將更多優質法律資源下沉至回遷社區,每季度開展法律知識宣講主題活動,邀請法律專業人員現場為村民解疑釋惑。同時,組織各黨支部書記等52人擔任本村的“法律帶頭人”,以案例講解、文藝表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普法宣傳。
抓實德治教化,打造家風家訓長廊、傳統文化長廊、一米長廊等項目,推出“德治教育進社區”身邊人、身邊事評選活動,激發村民參與熱情。結合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推動“信用進社區”,組建志愿服務隊、設置美德誠信榜、打造信用場景,形成信用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提升回遷村民的公德意識。目前,已成立志愿服務隊62支,登記注冊志愿者2628人,開展環境整治、文明停車等活動1200余次。
提供多元服務
回遷社區治理更民主
完善兜底保障,為確保拆遷上樓群眾共享開發區建設成果,進一步兜實收入保障,并居上樓后,按照每個村莊宅基地拆遷總面積的10% 配套建設門市房,產權歸各村集體,用于開展經營、增加收入,保障回遷村民福利。同時,為被征地農民辦理養老保險,集體統一發放糧油補貼、節日福利及老年人補貼等,人均年保底收入不低于5000元,確保生活真正有保障。
完善物業服務,積極協調物業公司進駐各回遷社區,并由村集體承擔首套房物業費,在經濟層面上惠及村民。研究制定物業考核辦法,設置獎懲資金,組織各社區每月從運營管理、數字城管、12345熱線、房屋管理維修養護等7大方面對所轄物業區域予以考核打分,做到服務心貼心。
完善就業保障,積極聯系對接共駐共建單位、轄區企業等單位用工需求,并對有就業意向的村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供“二次創業、二次就業”更多選擇機會。主動與各社區物業企業對接,吸納近500名回遷村民從事保潔、門衛等工作,實現村民“家門口”又好又快就業。同時,社區也聯合專業社會組織,通過開展網絡直播帶貨、小兒推拿、編織、茶藝等技能培訓,不斷滿足村民多樣化創業需求。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委員會政法工作部)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