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縣位于貴州省南部,總人口18.6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93.36%,主要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近年來,荔波縣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采取“兩約四議三提醒”工作機制,不斷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有效提升鄉村治理能力。荔波縣先后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社會治理百佳示范縣市”“中國數字治理百佳縣市”和“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大土村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板寨村、瑤山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兩約”發起 促鄉風文明
結合民意定“約”。荔波縣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工作方案》,組織鄉村能人、知識青年等共商起草村規民約,經鄉鎮黨委政府和法律顧問審查后,進行審議和表決,確保村規民約合規、合法、合理。
示范引領守“約”。村“兩委”帶頭履行村規民約,實行獎懲并與績效考核掛鉤。黨員干部主動亮身份,在村規民約執行上率先垂范,接受群眾廣泛監督。通過線上、線下方式與群眾簽訂遵守村規民約承諾書,讓村規民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議”發力 促和諧穩定
群眾動議。由自然村寨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寨管委)對群眾反映強烈迫切要求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匯總研判,召開黨小組、寨管委及時動議,按輕重緩急分類研判處理,對于村民小組能夠自行協商解決的,由寨管委自行銷號,超出職責和能力范圍的報送網格員,保障群眾訴求件件有回應。
網格商議。發揮好鄉村振興網格員和聯戶長作用,各網格員、聯戶長在網格內摸排走訪,聽取記錄村民反饋的意見和事項,對寨管委、村民小組提交事項與寨老、鄉村能人等進行商討,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不能解決的移交到村級研判。
村“兩委”審議。每月召開1次以上村“兩委”聯席會議,充分討論“三重一大”和網格(村民小組)移交審議事項,意見一致后,形成議定審議事項和會議紀要,對需要評議的重大事項提交村民會議進行評議。
村民評議。每季度召開1次以上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圍繞“說事、議事、辦事、督事、評事”,對村“兩委”和黨員大會審議提交事項,以公開辯論、舉手表決、現場投票、測評打分的方式進行評議,并在黨建“心愿墻”“回音壁”上公布工作事項,明確目標任務、推進措施、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實行動態管理,確保任務落實、接受監督。
“三提”發聲 促觀念轉變
事前“敲門”提醒。創新開展“敲門行動”,從黨員、退休職工、包保網格員、聯戶長、大學生志愿者等群體中優選綜合素質高、服務意愿強的人員組建“敲門服務”志愿工作隊,深入群眾家中、工廠企業開展環境整治、安全生產、森林防火等提示,積極化解群眾糾紛,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確保“敲門行動”敲出溫度、準度、干群緊密度和基層治理融合度。
事中“紅臉”提醒。結合當地風俗習俗、村規民約、公序良俗等,在遵照合法性原則基礎上,對家庭糾紛、鄰里矛盾、環境整治、違規違建、建設發展等問題“敲門”提醒化解不了的,先后組織寨管委、包村“警長”、村“兩委”化解,對仍不聽勸解、不聽安排、不按規定的提交矛盾糾紛委員會調處,實行“一般矛盾糾紛由村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較大矛盾糾紛由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重大矛盾糾紛由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調處中心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特別重大矛盾糾紛由縣級領導包保處置”的分級調處機制,實現基層“矛盾不上交、責任不缺位”。
事后“掛榜”提醒。積極推行“紅黑榜”制度,切實用好正反面典型,制定《農村黨員積分管理辦法》和《村民積分管理制度》,建立“一戶一檔案、一月一公示、一年一獎懲”機制,設置農戶“積分存折”,對參與村公益性活動、做好人好事等,實行獎勵積分;對違紀違法、違反村規民約等,實行積分扣減。實行積分管理“紅黑榜”制度,年底村民可憑“紅黑榜”榜單和積分兌換相應獎品,享受惠民政策、利益分紅。
取得成效
增強了村黨組織戰斗力。荔波縣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抓黨支部班子、抓黨員隊伍,著力建組織、搭平臺、集合力、破難題,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把黨員下沉在網格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為鄉村善治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激發了鄉村治理內生動力。荔波縣在推進鄉村治理進程中,聚焦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主動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準確掌握村民的思想動態、利益訴求和矛盾糾紛,將矛盾及時化解在萌芽狀態。
弘揚了鄉風文明正能量。荔波縣充分用好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將鄉村治理和民族文化深度融合。通過樹立正向激勵機制,推行“制家訓、亮家風”“堂屋文化”等活動,弘揚新風正氣,培樹鄉風文明。板寨村把弘揚紅色文化與基層治理相融合,實施“1+3+N”治理行動,將紅色文化融入村規民約,實行“一寨一策”,重點抓好環境整治、庭院美化等工作。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社會工作部、荔波縣委組織部供稿)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