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獅子搖頭擺尾,火紅的長龍歡快遨游,喧鬧的鑼鼓聲聲震天……隨著2025年新春佳節的腳步漸近,永聯村的“氛圍組”已經忙碌起來。處處都是歡聲笑語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隨處可見的大紅色為新春奠定紅火的基調,寫福字、剪窗花、貼春聯等傳統年俗活動紛紛上演,讓永聯村充滿了歡樂、祥和與溫馨。
永聯村位于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1970年圍墾建村,至今有54年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永聯村以工業化牽引,帶動城鎮化建設。永聯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共同富裕的基礎,堅持在共同發展經濟中,實現共同致富;在共同參與治理中,共享平安和諧環境;在共同創建文明中,共享品質生活。
永聯的農村家庭信用體系,是由農村家庭文明創建逐步發展而來的。2004年,永聯村成立了文明創建辦公室,設立了文明家庭獎,把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等要求,細化為百分制考核辦法,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獎勵標準,進行考核評價,全年家庭的人均得分,就是家庭獎勵金額的折扣率。2005年,永聯村獲評全國首批文明村。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永聯小鎮上外來人口急劇增多,文明家庭評比工作只能在村經濟合作社社員中進行,不能覆蓋永聯小鎮的全體居民和所有家庭。于是,永聯村取消了文明家庭的1000元獎勵。文明家庭獎評比以精神激勵為主,把凡是提倡鼓勵的行為作為加分項,凡是禁止反對的行為作為扣分項,編制成考核評比標準,制成手冊,發到每個家庭,并按家庭人均得分,從高到低劃分區間,分別授予文明家庭“標兵戶”“金色獎”“銀色獎”和“銅色獎”4種獎項,授予相應獎牌,掛在每家門口。2019年7月,永聯村實現了千兆光纜全覆蓋、5G基站無縫隙,這給永聯信息化、數字化村莊建設創造了條件。永聯村與建設銀行旗下的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文明家庭獎考核的基礎上,建設農村家庭信用體系。
農村家庭信用體系的模型和具體做法是:永聯村把農村家庭文明獎的得分稱為“社區分”;把社會上的相關行為記錄情況得分稱為“社會分”;把居民消費行為得分稱為“金融分”;把農村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事關信用的歷史情況得分稱為“基礎分”。在獲取了農村家庭的社區分、社會分、金融分、基礎分之后,根據各類分值對信用評價影響的大小,賦予不同的權重,由此得到每個農村家庭的加權得分。將永聯小鎮6500多戶家庭的人均得分,從高到低排序后,按合理的比例劃分區間,賦予由高到低6個信用等級。
永聯小鎮上的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信用評價等級。目前,有3家銀行在永聯村發放了“文明貸”,凡是獲A++信用等級的村民,可獲得無實物抵押貸款50萬元,獲得A+信用等級的村民,可獲得30萬元無實物抵押貸款。同時,永聯村與相關單位合作,發揮信用評級的作用,給不同信用等級的家庭賦予不同的權益,比如,信用等級比較高的家庭,可在永聯數字生活館內花1分錢就能喝1杯咖啡、免費進農耕文化園、免費看電影,買菜、加油等都可以享受打折優惠。
家庭信用體系建設的實施,需要有基礎和條件。近年來,永聯村遵循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要求,突出以下三個方面,助力信用體系建設。
一是網格化管理。永聯小鎮有10.5平方公里,6500多戶人家,近2.5萬人。為方便實施信用體系,將永聯小鎮劃分為五大網格,網格內下沉黨員、網格員、志愿者、物業、業主代表五類人員,每個網格設置一個黨支部,由網格黨支部書記兼任網格長,由黨員負責每個網格的各項工作協調,實現“黨建引領、一格五員”的治理體系,并將市場化的物業服務、社會化的社區服務等服務內容下沉至網格,讓居民實現“小事不出格、事事格中辦”。
二是精細化服務。信用體系的建設和落地,離不開多維度、多元化的信息來源。永聯村先后成立了永聯愛心互助志愿者聯合會、社會文明建設聯合會、為民基金會、惠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惠民服務中心、橄欖綠退役軍人工作室、悅合殘疾人之家等,組建30多支志愿服務隊伍。目前,有注冊志愿者2800名,成立了23支文體隊伍。志愿服務為老百姓提供了家門口的精細化服務,同時增加了獲取信用體系信息的“觸角”,擴大了評價信息的敏感度,量化了善行善舉,讓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三是信息化支撐。農村數字化基礎薄弱,信用數據怎樣獲取、信用畫像如何精準、評價結果如何運用等,都是擺在眼前的現實難題。永聯村在抓好村民信息化素養提升、破除數字化鴻溝的基礎上,聚焦數字產業、數字民生、數字治理,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先后建設了垃圾智能化分類管理系統、智慧安防系統、數字健康檔案、數字康養平臺、應急救援平臺等,這些既為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基礎硬件設施條件,又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部署隱私計算平臺,為每位村民描摹“信用畫像”,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數據不動模型動”,使信用體系建設更加嚴謹、科學、安全。
信用體系建設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永聯村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的同時,人人爭做好人好事、比拼提升信用評分等級,初步形成知信、用信、守信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宋世亮 吳佩華)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