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營口市西市區濱海街道大水塘村總面積5.48平方公里,轄6個自然屯,常住人口4000人,村黨委下設5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62名。近年來,大水塘村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通過創新拓展“黨建+”融合模式、攜手志愿服務共筑美好家園、挖掘鄉土文化傳承歷史記憶為主的“三個抓手”,助推鄉村治理工作提質增效,建設和美宜居新鄉村。
堅持黨建引領?賦能鄉村振興
“黨建+干部”鍛造過硬頭雁隊伍。大水塘村加強基層黨組織班子建設,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全面提升黨員干部素質能力。村里的領路人是位“90后”書記,他退役不褪色,投身鄉村勇擔當,帶領村“兩委”主動謀劃,堅持黨建引領,黨支部牽頭,持續為基層工作貢獻智慧與才干。
“黨建+組織”強基固本筑堡壘。大水塘村創新特色黨建,把退役軍人黨支部作為“強黨建、鑄軍魂”的重要工作,激勵退役軍人保持軍人本色,在志愿服務、防險救災、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學雷鋒、樹新風”“關愛婦女促和諧”“國慶獻禮”等主題活動貫穿全年,以豐富的黨建活動形式,增強廣大黨員群眾對黨組織的認可度和凝聚力。全面推廣運用“營積分、惠鄉村”積分獎勵方案,通過積分獎勵機制,激發廣大黨員群眾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
“黨建+產業”筑牢鄉村發展基石。大水塘村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盤活村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2023年,以村企聯營的方式,興建河海農貿市場,為村民提供200余個攤位,解決就業300余人,并解決了周邊占道經營問題,改善了道路環境和交通影響。
“黨建+治理”打造宜居美麗鄉村。大水塘村村民委員會積極申請村路修建項目,對高家屯、興隆屯、新開河里進行排水管網改造,建設村域“四好農村路”,安裝路燈,方便村民出行,保障鄉村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配備分類垃圾桶、環衛車和清掃工具,定期組織人員統一到各家清理垃圾。
“黨建+民生”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對于村內重大事項的決策和群眾關心的重大事情,堅持“四議一審兩公開”制度,堅持做到辦事公正、處事公平、要事公開。堅持“陽光三務”,認真實行村務、財務、黨務三公開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閡和疑慮。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通過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申請臨時救助金的方式不斷提升民生救助兜底保障能力。完成靈活就業人員登記,做好就業公益宣傳招聘活動,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提供就業服務。
凝聚軍魂力量?點亮志愿之光
大水塘村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是一支特殊隊伍。他們以志愿者的身份投身社會建設,成為一道獨特而溫暖的風景線。
2024年8月,營口市部分地區遭遇強降雨天氣,發生暴雨洪澇災害。大水塘村部分區域地勢較低,暴雨導致很多村民家中積水。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第一時間響應村“兩委”號召,迅速組織起來,將有轉移需求的老弱病殘、行動不便的居民轉移到安置點和親友家中。同時安排大功率水泵排水,盡快恢復村民正常生活。
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積極參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有的隊員負責檢查村內的安全設施,包括路燈是否正常照明、監控設備是否運行良好、消防通道是否暢通等,特別是在汛期到村民家中檢測用電安全,幫助維修電路,切實保障廣大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一旦發現問題,他們會迅速與相關部門溝通并協助修復。
隨著村莊發展,環境直接關系居民的生活質量。然而,一些衛生死角、公共區域的垃圾堆積等問題逐漸凸顯,影響了鄉村的整體美觀和居民的生活舒適度。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主動請纓,積極作為,為大水塘村打造了一個更加清潔、宜居的環境。
傳承時光記憶 共建精神家園
大水塘村村史館于2023年2月建成,通過老物件展列、圖片展覽和文字介紹等方式,記錄大水塘村的歷史沿革和變遷,深耕文化土壤,培育文化碩果。
為確保村史館能夠真實、全面地反映村莊的歷史變遷,村“兩委”班子通過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挨家挨戶走訪村民、查閱地方志等方式征集反映大水塘村歷史、文化、生活方式、民俗風貌發展歷程的文字和物品等,逐步構建起了一個翔實的資料庫。在征集過程中,不僅收集到寶貴的歷史資料,也增強了村民對村史館工作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村史館的展覽內容豐富多彩,通過生動的圖文展示、實物陳列,讓參觀者能夠全面了解村莊的變遷與發展,感受先輩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為了美好生活不懈努力的堅韌與智慧。
(作者單位:遼寧省營口市西市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