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息。節日帶來的幸福感,不僅源于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更讓整個社會充滿了溫暖和力量。
這種溫暖和力量是和諧包容氛圍的價值體現。“和諧包容”不應僅屬于節日,更應成為我們社會的常態氛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所指出的:“我們要一起努力,不斷提升社會建設和治理水平,持續營造和諧包容的氛圍,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解決好,讓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這一指示深刻闡明了營造和諧包容氛圍的重要性,也為我們做好社會工作指明了方向。
做到和諧包容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日前,我們以媒體工作者的身份,針對新就業群體——網約配送員的生活和工作狀況開展了一次調研活動。通過在快遞站點蹲點、參加“小哥”晨會等交流活動,我們對這一群體經歷了從“看見”到“知道”、從“了解”到“理解”的認識過程,也對和諧包容有了進一步思考。
包容常被概括為是對別人“錯誤”或“不同意見”的寬容,也往往被認為是個人修養高的表現。其實這并不全面,包容不僅是原諒、退讓,還應該包括出手相助,乃至解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包容首先應是一個“共情”的過程。比如,當我們體會“小哥”們的工作強度,知曉他們個性化的急難愁盼后,就會產生“共情”并換位思考,從而做到更為積極的包容——找到問題原因,進而妥善應對。這不僅為我們更深刻地認識社會開拓了渠道,也為做好宣傳報道工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努力找到新角度,也是當下開展“新春走基層”宣傳報道活動的意義所在。
營造和諧包容的社會氛圍,需要多方努力。在文化認同層面,要讓和諧包容的社會文化深入人心,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共同精神追求,從而讓人與人跨越隔閡,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拉近距離;在政策導向方面,要維護政策的公平公正,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資源,為和諧包容的社會氛圍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在精神引領方面,廣大黨員干部要站穩群眾立場,成為營造和諧包容社會氛圍的關鍵引領,時刻做到以人民為中心,致廣大而盡精微,帶動全社會形成關愛互助、和諧包容的良好風尚。通過調研我們也看到,當下鄉鎮(街道)針對新就業群體的關愛舉措不斷落地,在積極營造全社會和諧包容的氛圍方面進行有效有力的探索創新,這正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實踐成果的具體體現。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凝聚服務群眾,營造和諧包容的氛圍,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有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難,傾心傾力服務百姓,才能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才能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從而凝聚起廣大群眾的力量,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