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委社會工作部始終堅持黨對社會工作的全面領導,積極引導多方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將“管理變量”轉化為“治理增量”,著力破解制約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問題,探索黨建引領多方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建立治理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大武口區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工作機制,定期聽取相關工作情況并作出安排部署,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細;進一步優化調整城市社區網格,建立“街道黨工委—社區聯合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五級組織體系,構筑起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新格局。
創新工作方法。大武口區建立區、街道、社區、網格、微網格五級治理體系,推行“1+1+N”服務機制(每個網格由1名網格長、1名網格員和N名微網格員共同開展工作)和社區微網格“1122”工作法(建立一套治理機制、打造一支網格隊伍、織密“智慧網”和“微網格管理網”兩張網、打造“15分鐘服務圈”和“15分鐘生活圈”),擰緊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動力主軸”。
探索“全齡友好”。大武口區圍繞未來社區“九大場景”(鄰里場景、教育場景、健康場景、創業場景、建筑場景、交通場景、低碳場景、服務場景、治理場景),群策群力做好自治區試點工作,打造“怡心十二時辰”全齡友好服務圈;征集社區治理典型案例20余個,以“學有榜樣、做有標尺、干有方向、趕有目標”為動力,引領推動全區工作齊頭并進。
引導多方參與
加強隊伍建設,奏響最強音。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大武口區完成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配備社區工作者18人的招錄任務,并招募10名城市社區“基層服務”專項人員充實到社區;舉辦村(社區)干部“同上一堂課”暨“黨員進黨校”活動,實現培訓全覆蓋;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截至目前,社區工作者持證人數達182人。此外,還實施社會工作人才暨心理健康賦能提升項目,為第一批68名社會工作者注入“心”力量,持續為專業化社會治理工作儲備優質人才。
多方共同參與,激活“滿盤棋”。大武口區以居民問題和需求為導向,盤活閑置資源,引進50余家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入駐社區共同參與治理,帶動160余名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成立寧夏首個社區嵌入式托育中心,引導社區與新就業群體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書,選聘70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化身“網格俠”,參與社區治理;打造“陽光天使文創街”“錦府小市”等家門口集市22個,為居民拓寬就業路。
由被動到主動,實現可持續。大武口區將志愿服務融入社區治理“三個清單”,成立街道(社區)慈善基金,聯動“居民所需”與“黨員所長”“志愿所向”“慈善幫扶”;打造“協同共進治理圈”,建立網格信息采集、社區梳理上報、街道聯動協調、區級各職能部門業務下沉的體制機制;完善“居民點單、社區接單、社會力量辦單、居民評單”閉環處理機制,推動治理由“社區事”向“自家事”轉變。
破難題解民憂
聚焦破解“小馬拉大車”。大武口區健全完善鎮(街道)履責事項清單,動態調出31項事項由主管部門實施;常態化開展清理整治等“六必查”活動;推行“社企同辦”共享物業服務,破解無物業治理窘境,讓居民感受到從“無人管”到“有人管”的變化;打造集餐飲、托幼等功能于一體的“黨建+鄰里中心”7個,建設“紅色驛站”43個,繪就“一核發力、公益反哺、能人治理、居民受益”的基層治理格局,切實推動資源、管理、服務下沉。
聚焦解決群眾所想所盼。大武口區探索推廣“書記趕集”,讓群眾的水電暖等急難愁盼問題就地解決;依托社區建設垃圾分類科普體驗館和分類智能終端,以再生資源回收“小切口”,激發居民治理“大動力”;打造社區“紅色議事廳”“黨群睦鄰小港灣”,將“共建”資源及時輸送,由居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讓社區治理由“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發力”。
聚焦關愛幫扶困難群眾。大武口區為35名特殊困難幫扶對象落實“五包一”機制,統籌用好各類資源,落實幫扶資金50余萬元,凝聚合力解決好“小百分比”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大武口區委社會工作部將持續聚焦基層治理領域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橋頭堡”作用,鑄好基層治理“金鑰匙”,樹牢為民服務“風向標”,實現基層治理效能和群眾滿意度雙提升。
(作者單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