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深化共同締造理念,以居民小區為治理單元,通過強組織、搭平臺、建機制,凝聚親鄰力量,推動共治共享,構建出“組織鄰里建、事情鄰里商、難題鄰里解、服務鄰里享”的治理新格局。
筑牢治理“鄰”組織。硚口區著眼將黨的領導植根于城市基層最末梢,靈活設置基層治理單元,深化街坊黨建工作,推動社區構建“社區—小區(網格)—樓棟(鄰里)”一貫到底的全覆蓋治理體系。易家街道張公堤北社區以樓棟為基本單位,充分利用“熟人”優勢,將基層治理觸角向樓棟延伸,從離退休黨員干部、優秀居民志愿者中挑選出16名鄰里長,擔任片區聯絡員、宣傳員,發動百余名熱心居民成為樓道“啄木鳥”,扎根小區網格、鄰里片區和樓棟單元,在串門聊天中收集社情民意,搭建“問題鳥巢”,構筑起“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鄰里長—樓棟長—‘啄木鳥’民情員”的“五級微組織”鏈條,形成了每個鄰里片區1名鄰里長、2名樓棟長和N名“啄木鳥”民情員的“1+2+N”樓棟治理體系網。
搭建議事“鄰”平臺。硚口區立足實際,圍繞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積極推行“五民工作法”,搭建議事協商平臺,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古田街道古畫社區充分撬動基層自治共治力量,依托小區黨群服務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休閑長廊等場所,搭建10余處“畫里畫外”鄰里議事微陣地,夯實基層治理平臺,為居民提供可活動、可議事的場所。創新“三問五步”議事機制,以“線上+線下”問需于民、“分類+分步”問計于民、“公示+評價”問效于民的“三問”方式,貫穿“議前調研問需、議時多方聽策、議后分類交辦、辦時跟蹤監督、事后效果評價”的“五步”流程,形成鄰里議事協商閉環機制。目前,古畫社區利用“畫里畫外”議事平臺協商了規范停車、環境衛生、鄰里糾紛等百余條居民議題,提升了社區治理質效。
聚力共解“鄰”難題。硚口區持續深化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堅持引導發揮居民群眾主體作用,凝聚鄰里力量,解決社區治理“大難題”。榮華街道幸樂社區幸樂村10號是建于1998年的老舊小區,面對老小區無維修資金、無專業物業、無出行電梯的“三無”難題,幸樂社區黨委凝聚鄰里共治力量,創新組建由網格員牽頭、9個樓層長配合的電梯籌備小組,組織群眾在鄰里單元內,自謀加裝方案、自籌電梯資金、自管電梯運行。截至目前,幸樂村10號超大連體電梯已投入運行,解決了125戶居民出行難題。
守望共享“鄰”服務。硚口區深入踐行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聚焦“一老一幼”群體最關心、最迫切的需求,以服務群眾為導向,整合多方力量組建服務隊,群眾滿意度和認同感顯著增強。漢水橋街道海工社區挖掘居民骨干,實施“鄰里守望”享老項目,構建由鄰居、樓棟長、社區骨干及物業共同參與的全方位關愛網絡,探索“慈善基金聚能量,積分兌換促參與”鄰里養老服務新模式,實現“自助互助養老,低齡幫扶高齡”的波浪式養老服務循環,形成獨居老人自發每天定時定點集中碰面的“抱團取暖”模式。
(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