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基層政府的主導作用、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基礎作用和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各地積極應對,因地制宜開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實踐探索,努力為上述問題交出滿意答卷。
北京市為解決大城市社區人口流動性大、范圍廣、治理線條過粗等問題,統籌推動社區精細化治理,在各區試點社區樓門長負責制。該制度充分發揮了樓門長承上啟下的聯結作用,為有效提升社區居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增強居民自治能力創造了條件。其中,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街道金泉家園社區以“樓院網格發聲員”(以下簡稱“發聲員”)隊伍為抓手,探索“育新人、亮身份、強賦能、搭平臺、聚力量”的“五步”社區治理工作法,為創新基層治理探索出成效顯著的新路子。該社區自“樓院網格發聲員”隊伍組建以來,“接訴即辦”工作受理事件持續下降,在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向“共商共治,不訴自辦”轉化方面成效顯著。截至2024年底,該社區共受理“接訴即辦”訴求360件,比2023年同期減少了302件,降幅為45.62%,原始解決率達87.52%,比上一年同期提高了16.91%。
育新人 組建發聲隊伍
長期以來,基層黨組織、社區工作者、物業服務企業等是城市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社區居民自治的組織基礎相對薄弱。金泉家園社區通過“育新人”,明確“發聲員”選擇標準,組建和培育“敢發聲、會發聲、發好聲”的“發聲員”隊伍,提升居民自治活力,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科學劃定網格。社區共有樓宇31棟,其中居民樓22棟,社區黨委下設8個黨支部。基于社區實際情況,由社區黨委劃定網格,先將小區劃分為若干黨建網格,每個棟樓為一個網格,網格的管理工作由社區黨委書記全面負責,社會工作站站長、黨委副書記及黨委委員分管各小區,黨支部書記、委員擔任各網格長。
招募合適隊員。通過動員招新、社區宣傳等方式,招募“雙報到”黨員、退休黨員等善于發現社區問題、關心社區發展的先鋒力量,同熱心社區公共事務的居民骨干組成隊伍。同時,鼓勵和諧促進員、自管黨員、志愿者等互薦,由社區工作者在網格群里發現并推薦有熱心、樂于奉獻、有一定群眾基礎的活躍居民加入隊伍。
在社區“發聲員”隊伍組建的初始階段,隊員以女性和60歲以上居民居多,隨著工作開展,社區不斷培育新成員,壯大基層治理力量。截至2024年底,社區發聲員已發展至106名。
亮身份 化解思想負擔
在“發聲員”隊伍建成后,“管閑事”“得罪人”的心理使很多隊員在工作中受到束縛。亮明身份,能夠將無形的思想負擔轉化為有形的身份,使“發聲員”明確自身責任擔當,也讓社區居民在日常互動中逐漸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共識。
開展項目宣介活動。隊伍組建完成后,通過開展項目啟動儀式,做好項目宣介工作,讓居民聽得懂項目的目的和內容,看得到服務的力量和作用,讓隊伍在亮相中深化自我責任和擔當。
統一理念和形象。明確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即堅持以“接訴即辦”為工作導向,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聚焦民生所需,明確問題解決方向并將理念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發聲員”統一穿著藍色馬甲,提升識別度的同時也推動形成對“發聲員”的身份認同和認可。
強賦能 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發聲員”隊伍的人員構成復雜,由來自不同崗位的居民組成,其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和經驗存在差異。社區通過邀請專業老師和黨員志愿者授課培訓、組織隊伍成員開展學習研討,提升“發聲員”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
明確“發聲員”職責和義務。社區組織“發聲員”共同商議討論,并明確“發聲員”的職責和義務,如收集與反饋需求、巡查與發現問題等;區分配合性工作、協調性工作、傳達工作、勸解工作和示范工作,提升“發聲員”的職能意識。
提升“發聲員”理論和實踐能力。社區邀請專業老師和黨員志愿者開展授課培訓和經驗分享,圍繞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在理論、技能實操等方面為“發聲員”增能,讓“發聲員”掌握入戶調查、線上互動和日常觀察等收集信息的方法,以及小事及時解決、難事向上逐級傳達的問題解決路徑。不斷提升“發聲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表明,全面提高“發聲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及時有效地解決社區矛盾。如社區內因一棵桑樹引發了矛盾,住在樹旁的居民因其寓意不好、招蒼蠅等原因要求砍掉此樹,其他居民以此樹美化社區環境為由不同意砍樹。“發聲員”王先生在這一矛盾未升級前,推動雙方議事協商,達成“移植”該樹的第三方案。王先生表示,通過能力提升,自己更善于溝通。
搭平臺 整合社區治理資源
居民需求日益多元化,社區問題也逐漸復雜化,單一的治理主體或資源來源難以全面有效地解決問題和滿足居民需求。通過搭建起各方交流平臺,整合社區內外可獲得的治理資源,可以為社區長效治理提供堅實基礎。
搭建“家情圓桌會”。“家情圓桌會”議事協商平臺由社區黨委搭建,聯動物業服務企業、轄區單位等共商共治,堅持依法協商原則、一事一議原則、機會均等原則,在召開前通知各方討論事項,要求參會“發聲員”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問題進行討論,產生問題解決方案,并將議事結果公示給社區居民。“家情圓桌會”議事協商平臺搭建以來,圍繞社區裝修擾民、垃圾清運等問題持續發力,搭建起居民與社區之間的溝通橋梁。
搭建“多元服務圈”。“多元服務圈”聚焦“發聲員”關注的問題,調動社區內外資源參與社區治理,構建社區資源的共享模式。“多元服務圈”分別從社區問題和居民需求出發,鏈接多方資源,提升社區治理的完整性,推動形成“大家的事大家說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多元服務圈”形成以來,成功推動完成了社區綠地改造、充電樁安裝等事項。
聚力量 健全社區治理運行機制
“發聲員”隊伍及其相關議事制度的建立,凝聚了社區治理力量,逐漸構建起以“發聲員”隊伍為傳輸點的社區治理機制。在該機制下,“發聲員”發揮多種作用,助力社區高效治理。
發揮傳輸作用。“發聲員”都是社區的居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居民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使問題早發現、早介入,讓問題化解于無形,做到“未訴先辦、不訴自辦”,有效提升了社區治理的效能。針對居民日常小事,“發聲員”可發揮隨時議的作用,在發現問題和訴求后,立即開展走訪了解,與相關方進行協商,討論問題的解決路徑,做到隨時隨地適時發聲。對于難事,“發聲員”可借助“家情圓桌會”和“多元服務圈”平臺,提出問題,實現一月一議、一事一議,推動問題的有效解決。
發揮帶動作用。“發聲員”積極關注社區事務、參與社區治理、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為其他社區居民作出了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敢于發聲、會發聲、發好聲”的重要表率。社區通過組織年度表彰大會,表彰優秀“發聲員”,激勵新生“發聲員”,推動更多群體廣泛參與社區治理。
(作者單位分別為北京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街道金泉家園社區黨委)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