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持續探索黨建引領下“網格聯管、機制聯建、平臺聯搭”的“三聯共治”模式,推動權力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助力基層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網格聯管 打破社區治理條條框框
網格不統一、力量不集中、職責不明確等“九龍治水、各自為政”的情況制約著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的效能,為此,全南縣積極推動“三個融合”,打破條框束縛,實現網格聯管。
網格融合。按照“人口規模適度、服務管理方便、資源配置最優”原則,打破黨建、綜治、城管、應急管理等各自為“網”的現狀,將多類網格進行合并,重新整合為43個城市服務網格,解決網格過大管理不到位、網格過小又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實現“多網合一”。
隊伍融合。在每個網格配備“1+1+2+N”力量(即1名縣領導+1個網格牽頭單位+2名網格員+若干名在職黨員),采用專兼職結合的方式,聘請43名快遞員、網約配送員擔任兼職網格員,充分發揮其城市治理“移動探頭”作用。開發在職黨員“雙報到”信息化平臺,引導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推動全縣2188名在職黨員在網格亮身份、領任務,現已開展志愿服務活動8200余人次。
職責融合。圍繞“底數清、情況明、服務優”的目標要求,建立居民全員信息、特殊人群、“一老一小”、流動人口4本臺賬,梳理7類44項網格服務事項清單。嚴格網格準入事項制度,對新增的網格職責,需由職能部門提前報備審批,確保職責事項“放得下、接得住、辦得好”。
機制聯建 推動網格管理精細高效
針對“人員調不動、單位叫不動、工作推不動”的尷尬局面,全南縣從“三項機制”入手,推動網格精細化管理。
深化結對共建機制。按照“網格區域在哪里,結對共建到哪里”原則,調整明確121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網格責任區域,并擇優從轄區網格單位中選擇5個縣直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構建社區“1+5+N”(1名縣領導+5個結對共建單位+若干個網格單位)治理格局。同時,配套設立100萬元小型公益性項目資金,由全南縣城市社區黨工委統籌,切實滿足背街小巷、公共設施改造等群眾日常生活需求。2024年以來,已投入76萬元,為群眾辦理實事31件。
建立“社區吹哨、部門報到”信息直報制度。在城市社區黨工委建立“一哨、一函、一反饋”工作機制,實現“問題采集—事件辦理—反饋評價”閉環管理,并將每季度“吹哨”“應哨”工作情況匯總上報,壓實各方治理責任,形成治理合力。該機制建成以來,吹哨223次,涉及應哨單位48家次,解決處理急難愁盼問題219個。
探索“紅色物業”機制。成立全南縣物業行業黨委,下設4個黨支部,強化物業服務企業政治引領,加強物業服務企業考核,引導物業服務企業聽黨話、跟黨走。規范組建業委會,推薦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網格員進入業主委員會,推薦業主委員會主任、物業服務企業負責人作為居委會兼職委員,實行雙向交叉任職,提升治理合力。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適時組織由社區黨組織、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參與的聯席會議,共同協調解決問題。全南縣紅色物業機制創建以來,解決物業問題37個,物業費收繳率從52%上升至76%,提升了城市社區物業服務管理水平。
平臺聯搭 凝聚多方力量參與共治
社區治理需要各方參與,更需要一個供各方發揮作用的平臺,全南縣以“三大場所”為平臺,匯聚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成立社區“老司法工作室”,化解居民矛盾糾紛。選聘12名退休司法員組建社區“老司法工作室”,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和矛盾調解服務。“老司法工作室”成立以來,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37件,調處成功率達100%,簽訂調解協議書61份,履行率達100%,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社區”。
搭建居家養老服務站,破解“養老難”問題。探索“黨組織引領、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益服務”的居家養老新模式,在社區居民相對集中的區域,搭建6個居家養老服務站,內設多個服務室,提供愛心供餐、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服務,為563名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就餐服務1.4萬余人次,為留守老人提供探視巡訪服務8000余人次。
搭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每個社區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文明集市、文藝演出、社區運動會等文明實踐活動,豐富居民業余生活。2024年以來,已開展文明實踐活動280余場次,受眾人數達11.8萬余人次。
(作者系中共全南縣委社會工作部部長、縣委“兩新”工委書記)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