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下班回家找不到停車位,早上出門挪個車得費半天勁……小區停車位緊張,特別是老舊小區停車位更緊張,鄰里之間時常為了一個停車位鬧得臉紅脖子粗,小區停車難也成為困擾居民現實生活難題。如何破解難題、如何規劃好小小的停車位,背后考驗的其實是基層治理能力。
本期“大家說”欄目圍繞“如何破解小區停車難”這一主題,本刊記者邀請社區黨委書記和社會工作部門干部,共同建言獻策。
天津市河東區常州道街道靖泰里社區黨委書記劉媛:緩解停車難問題,社區要做好前期調研,摸清小區實際情況。例如,綜合考量小區的空間布局、車輛流量、居民出行習慣等,這些情況搞清楚了,才好進行治理。
靖泰里社區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2022年開始舊樓改造,社區黨委以此為契機,召開居民議事協商會,征詢多方建議。
首先,籌劃爭取最大容積率。此前,社區僅有261個停車位,但有500余輛車,停車供需矛盾突出。社區對內部閑置用地清查規劃,在荒廢空地及邊角地帶合理施劃,新增 237 個停車位,車位總數498個,緩解了停車壓力。
其次,合理規劃科學管理。社區黨委和物業服務企業、黨員代表通過多方比較,選擇專業的施工團隊進行停車位施劃工作,嚴格遵循規定標準,并安裝電動起落桿與車牌識別系統,實現一車一桿順暢進出。
再次,加強車輛管理。加大文明停車宣傳,嚴禁一車占多位、長時間占用公共停車位等行為。首次違規給予警告并記錄,多次不改者列入黑名單,限制停車一周。
在停車收費方面,考慮居民負擔,目前暫不收費。但鑒于后續維護管理成本及運營變化,后期將召開居民代表會議,征求意見以商討是否收費。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向陽街道向陽街社區黨委書記矯晶: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主要從“內部挖掘”和“外部增建”兩方面進行解題。向陽街社區是一個開放型老舊小區,南門外片區緊鄰萬達繁華區域,常有外來車輛在此停車,嚴重占用居民的公共車位。
2024年,我們了解到“美好社區”改造中可以安裝自動停車桿系統,實現進出車輛智能管理,可有效防止外來車輛隨意停車。社區與“美好社區”改造施工方、向陽街道及住建局舊改辦、停車辦、電業局、交警等部門對接溝通協調,得到明確答復:該區域屬于小區內部道路,在此區域安裝道閘不影響主干道通行,符合相關規定。
為了摸清底數,我們發動社區熱心居民統計南門外片區居民和現有車輛、車位信息。2024年7月,智能停車道閘系統安裝調試完畢,成功投入使用。停車桿建成后,提高了停車周轉率,現有停車位110個、可停車區域50個,可容納160多輛車。
社區選舉7名居民代表作為停車管理委員會成員。車委會成立后,所有事項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表決通過,居民按約定執行。社區還指導車委會探討落桿后的管理公約、車位分配及停車費用等。
社區通過資源共享、活動聯辦、組織共建等多種方式,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促進各方資源有效整合,實現社區管理服務的全面覆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中泰街道石鴿社區黨委書記申屠林法:石鴿社區新南湖綠苑小區是拆遷安置小區,因外來人口多、車流量較大引發小區停車管理難。
社區多次召集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等舉行議事協商會,討論車輛亂停亂占、交通擁堵問題。對停車位數量進行全面排摸,共有停車位1420個,包括128個為地面公共車位,1292個為地下車位(其中59個地下車位為公共車位)。
社區同步召集樓長會議,征求居民關于停車的建議,共收集建議30余條。前期摸排清楚后,社區再次召集物業服務企業、業委會、業主代表等進行協商。大家表示實行停車收費可減少外來車輛駛入,但具體如何制定收費標準,在會上暫時定不下來。社區對接街道三方辦,多次開會討論停車收費方案,參考周邊小區停車收費方案制定新南湖綠苑小區停車管理方案初稿。同時,讓住戶了解小區停車收費方案,最終小區四分之三居民通過《新南湖綠苑機動車管理制度》, 2023年7月1日開始實施,由物業做好車輛管理工作。
剛開始實行停車收費時,外來租戶不愿配合。經物業服務企業積極引導、業委會溝通協調、社區協助配合,通過發放停車收費親情券、空余車位月租等方式,共同落實停車收費方案?,F在,小區內道路暢通了,停車有序了,環境也提升了,居民紛紛點贊。
天津市河東區委社會工作部張自革:小區停車難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伴而生的普遍性問題。如何破解小區停車難,各地進行了實踐探索,天津市河東區也不例外。
治理小區停車難的一大關鍵在于提高現有資源利用率,河東區所轄街道社區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通過增加車位容積率、科學管理車位,滿足居民基本有車位的需求。在解決小區停車難的過程中,河東區集聚志愿服務力量,例如組建志愿服務隊,巡查解決無序停車問題。
積極爭取外部支持是解決小區停車難的一個突破口。河東區依托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指導街道社區發揮“大工委”“大黨委”作用,推動解決小區停車難問題。通過調動社會資源,鏈接轄區共建單位停車場資源,推動居民與共建單位達成誠信協議,開啟“朝暮”停車計劃,將單位內部停車場在夜間免費提供給居民使用,以社會資源的補位優化社區資源的配置,為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提供了示范場景。
(本刊記者 李紅)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