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社會工作會議精神,以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和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重點,建立健全基層治理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
聚焦基層政權建設
“輕車卸載”注重實效
深入推進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集中整治攻堅工作。
建立工作機制。落實中央、自治區和通遼市關于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工作要求,全面建立監測反饋、調度推進、檢視解題、考核評估、督查指導、交流通報、風險防控等工作機制,有效推進全市基層減負。
建立觀察試點。在全市建立18個市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觀察點,連同2個自治區級基層治理觀察點,共20個,及時調度基層減負落實情況。同時,建立嘎查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宣傳展示規范試點27個,及時總結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宣傳展示試點工作經驗,以召開清理標識標牌現場觀摩會的形式,向全市嘎查村(社區)全面鋪開。
建立“五辦”清單和調整機制。采取基層提問題、各部門分析研判問題清單的方式,各旗縣市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地的《嘎查村社區“五辦”職責事項清單》(“五辦”指應該辦、協助辦、代理辦、不準辦和批后辦)和《嘎查村社區職責事項動態調整機制》及村級組織出具證明事項正負面清單。無服務對象、無服務內容、超出職能范圍的虛牌20386個。制定了市級層面基層減負清單47項,落實基層減負事項359項,并在各級黨群服務中心進行公布。清理嘎查村(社區)出具證明事項194項;清理、整合微信工作群共3450個;清理各類報表臺賬493項、檔案55套;排查各類考核檢查45項,清理取消考核指標13項。“五辦”職責事項清單保留能力和職責相匹配的必要事項,將轉嫁給社區專業性或技術性過強的事項擋在“防火墻”外,避免社區工作“籮筐化”;綜合服務設施室內外標識標牌大幅摘除,使社區工作者有更多時間精力投入走訪居民群眾和提高辦事效率上。
聚焦基層自治機制建設
“議事”“規約”日臻完善
探索村級議事協商新模式。全市2103個嘎查村和266個社區全部完善議事協商制度,在此基礎上,多地探索創新議事協商模式,已見實效。科爾沁區紅星街道新立屯村提出的村民議事“四步法”、協商結果“雙公開”;科左中旗保康鎮六合屯村建立“四心四商”的“4+4”服務體系,有效解決了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形成了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基層議事協商工作格局,新立屯村和六合屯村分別實現近5年和10年來群眾“零上訪”。
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建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動態調整機制,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議事協商”“廉潔文化”等相關內容。明確“可為”和“不可為”的行動規范,切實解決本嘎查村(社區)存在的突出問題,達到規范和約束的目的。截至目前,通遼市2103個嘎查村和266個社區的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全部進行了修訂完善。
探索基層治理服務新模式。以科爾沁區團結街道為試點,在保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場室工作日時間免費對群眾開放的前提下,梳理盤活社區閑置資源,拓寬功能場室的使用方式和服務功能,通過資金注入、惠民服務等方式,將多方資源融入街區發展,提高社區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滿足居民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已開展的小街社區“小石榴”共享課堂和東門社區瀟瀟舞蹈藝術空間舞蹈公益課兩項公益服務,受到廣大居民的好評。
聚焦基層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日漸壯大
按照《通遼市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建立了社區工作者職業化薪酬體系,設立了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薪酬工資待遇,規范了社區工作者崗位等級和月薪酬標準。截至目前,全市社區工作者2703人,每萬名城鎮常住居民擁有社區工作者18.8人,已達到2025年社區工作者配備目標。
組織全市社會工作者培訓會,培訓人數520人,2024年度通過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人員327人,全市累計取得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人員共1274人。努力打造一批政治堅定、素質優良、敬業奉獻、結構合理、群眾滿意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為加強和完善社區治理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通遼市委社會工作部牽頭成立全區首家社會工作學院暨通遼社會工作學院,下一步擬在社會工作學院開設社會學相關專業。不斷推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和規范化發展,緊緊圍繞新時代社會工作重點任務,著力在社會工作領域理論研究、人才共培、就業創業等方面,發揮科研、人才、資源等方面優勢,打造一支政治覺悟高、專業素養好、服務能力強、群眾滿意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