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委社會工作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社會工作會議精神,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堅持減負與增能并舉,打出數智賦能、共富聚能、典范提能“組合拳”,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數智賦能 跑出基層減負加速度
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開發推廣“根數據庫”和“一表通”應用平臺,提升基層治理精準度和效率。
強力破除數據壁壘。構建四級共建共享的全口徑數據庫,橫向打破部門之間數據壁壘,縱向打通上下級數據孤島。截至目前,全市已整合匯聚9部門,24類、3000多萬條常用數據,初步實現了互聯互通、共用共享。
精準對接服務需求。開發“根數據庫”報表可視化平臺,通過“短信通”小程序指導基層精準開展惠民工作,有效重塑基層治理機制。各類證明事項一次采集、在線出具、多方共認,大幅縮減居民高頻事項辦理時限,高齡津貼、殘疾人補助認證、失業保險等事項辦理實現“零次跑”,各類民生補貼審核發放周期由72小時縮短為3小時以內。
全面優化報表填報。通過一個端口采集、一個系統管理、統一數據標準、統一格式規范、統一字段標簽,規范數據內容,實現街道、部門按需查詢,高頻數據一鍵提取,報表自動生成,基層工作者填表報數負擔減少50%以上。
共富聚能 構筑基層治理全場景
探索推行“黨建引領、共富共享”模式,以蘇木鄉鎮(街道)為單元,一盤棋打造產業、生態、文化、服務、治理、創業六大場景,使其成為引領群眾、普惠群眾、凝聚群眾的有效載體。
以共富凝聚共識。制定出臺了全國首個市級共富共享地方標準——《共富共享鄉鎮建設指南》,以烏審旗嘎魯圖鎮等14個鄉鎮為試點,激勵引導全市基層黨組織發揮引領作用,按照“強二哺一帶三、全民利益聯結”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推行農業“統種”、牧業“統養”、工業“統產”的“三統”共富模式,通過跨域“牽手”、跨行“聯姻”、跨界“抱團”等方式,建立產業聯盟,做大共富蛋糕,打造群眾共富“錢袋子”。
以共享激發活力。以滿足老百姓的需求為導向,著力構建多元互動的民生服務圈、便民生活圈,全力打造共享餐廳、共享球場、共享超市、共享雜貨鋪、鄰里中心等公共服務空間,優化升級公共服務,改進“一站式”綜合窗口便民服務,讓各族群眾更加便利地享受舒適生活、優質服務、品質體驗。
以共治促進和諧。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實施“一網統管”治理模式,構建“領導與社區掛鉤”“部門與網格掛鉤”工作模式,促進群眾訴求全鏈條閉環式管理。扎實推動信訪代辦,制定“四訪代辦”工作法,全面推廣“三分吸附法”,搭建制度化議事協商平臺,建立健全“一村一法律顧問”等制度,助推矛盾化解在源頭、問題處理在基層、治理效能再提升,涌現出了“鄉安五事”“三調六理”等一批基層治理典型案例。
典范引領 打造社區建設新樣本
圍繞滿足居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對標全國一流社區,率先在全區開展黨建引領典范社區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現代化社區。截至目前,首批9個典范社區已通過創建驗收,市級按每個社區不低于300萬元的標準給予經費支持。
拓展服務空間。按照“十有五達標三完善”標準,圍繞基層治理、鄰里文化、公共服務、“五社聯動”、物業服務、便民商業、公共空間、市政配套、建筑環境、綠色低碳等十大場景,推進5分鐘、15分鐘公共服務圈建設,實現全時、全齡、全鏈、全域的“四全”服務。
優化治理機制。構建“一核一體、多方共治”的社區治理機制,強化黨建核心引領作用,調動駐區單位、社會組織、慈善資源、“兩企三新”、志愿者、社區居民骨干等各類資源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提升治理力度、溫度、精度,真正將社區建成社會治理共同體。
打造特色場景。將十大場景分解為31個二級場景和104個基礎指標,另外設置52個引導性指標,鼓勵各地在滿足共性要求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選擇符合自身優勢的指標進行創新實踐,形成了一批緊貼群眾需求的特色場景。
鄂爾多斯市將努力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為建設“暖城”善治鄂爾多斯貢獻力量。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