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讓美德和處世智慧的生動寫照。中國自古講究“禮之用,和為貴”,六尺巷便是這一觀念的具象表達和鮮活闡釋。
2015年,安徽省桐城市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六尺巷的故事勸解當事人,創設“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并于2017年在全市廣泛推行。2021年,桐城市進一步將這一精神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各領域、各環節、全過程,探索出“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
“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群眾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為主要內容,其核心思想是“親無訟、尚和合、崇謙讓”,即鄰里相親、守望相助,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崇尚謙讓與公平正義,在全社會倡導包容、禮讓、謙和等文化精神。
“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幅降低了矛盾糾紛總量和萬人成訟率,全市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滿意率達98%以上。2022年,桐城市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
以古鑒今 以讓促和 桐城經驗綻放新光彩
“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得益于桐城市以下幾方面的經驗。
經驗一:黨建領事
書記領辦。全市構建市、鎮、村“三級書記一起抓”的基層治理責任體系。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全市建立“書記項目”庫,通過群眾提、書記選、組織定,分級分類精準領辦,落實月晾曬、季排位、年考評機制,壓實基層治理的第一責任人職責,使“書記領辦項目”落實、落細,有實效。
支部領跑。以村(社區)黨組織為“軸心”,匯聚共建單位、駐地企業、群團組織等力量,組建區域化黨建聯盟,開展組織聯建、黨員聯管、資源聯享、服務聯供、治理聯動的“五聯”活動。
黨員領崗。全市針對在職黨員,常態化開展聯崗聯戶、承諾踐諾、評議評星、服務基層治理服務群眾的“雙聯雙諾雙評雙服務”活動。針對無職黨員,通過設崗定責,領辦各類公益事務。
經驗二:禮讓和事
以文化人。相關單位創作并傳播以六尺巷為題材的歌曲、黃梅戲、影視劇等文藝作品,在公園、廣場、景區等公共場所建設六尺巷文化墻,開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講”,營造“人人會講六尺巷故事、事事懂得禮讓道理、處處彰顯和諧精神”的文明新風尚。
規范引導。引導各村(社區)將“和為貴”的處世理念和“謙和禮讓”的做人美德深度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相關單位將六尺巷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納入道德模范、優秀黨員、勞動模范等評選的重要內容,在全社會孕育“和”之美德。
積分激勵。各村(社區)通過治理積分制(構建“分值設置、積分登記、積分應用”于一體的積分管理體系,科學設置正負面清單,在村和社區設立“積分超市”,推出積分在醫療、教育、養老、金融等7類22項公共服務政策福利)等激勵措施,引導群眾以善行換積分、以積分得實惠。
經驗三:群眾說事
事事村民說。桐城市全面推行村民說事制度,由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五老”人員、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組成村民說事會,聚焦發展大事、民生實事、鄰里瑣事,急事馬上說、緩事定期說,確保事事有人辦、件件有回音。
件件四步走。在實踐中,全市不斷優化“說、商、辦、評”四步說事流程:以面對面、鍵對鍵,廣泛征集“說”的事項;召開庭院懇談會議、樓棟議事會議,充分討論、反復醞釀,匯集“商”的意見;通過干部領辦、群眾共辦、社會幫辦,聚集“辦”的力量;采取群眾評價、組織評定,收集“評”的結果。
處處尊民意。相關部門運用說事事項、商議情況、承辦責任、辦理結果、滿意評價“五個清單”,全流程跟蹤督辦、全鏈條閉環管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切實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
經驗四:多元解事
搭建“一站式”解紛平臺。桐城市設立“六尺巷調解室”,建立簡約高效的基層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工作體系。在市級,整合群眾來訪接待中心、訴調對接中心、綜治中心建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設立住建、教育、農業農村等10個接訪窗口、4個法律工作室、心理咨詢室,進駐速裁團隊和勞動爭議、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等8個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實現信訪、調解、仲裁、訴訟“一攬子”為民解憂。在鎮、村、基層政法單位和糾紛多發的市直單位,設立“六尺巷調解室”,較好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培育多元化解糾隊伍。桐城市將村(社區)“兩委”成員、網格員、新鄉賢、致富能人等充實到人民調解組織,建立由100余人組成的調解專家庫,依靠專家智慧化解專業難題。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心理咨詢師助力疑難糾紛化解,為調解員進行技能培訓,培樹了一批金牌調解員和調解能手。
用好一體化解糾機制。調解人員運用“聽、辨、勸、借、讓、和”六步法,通過傾聽訴求、辨明是否、勸解疏導、借古喻今、互諒互讓、握手言和,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經驗五:網格管事
織密網格。各村(社區)構建“黨組織+網格長+網格員+住戶”的基層治理格局,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實現服務的精準化和高效化。
賦能網格。桐城市建好“文都e家”社會治理平臺,整合部門數據,實現基層社會治理“一網統管”。
做實“網事”。相關單位鏈接各方資源,拓展服務對象,通過聯勤巡防、聯動指揮、聯合執法,促進社會問題早識別、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
經驗六:群力防事
桐城市建設一體化“數治”平臺,全面整合轄區內“人、地、事、物、情、組織”等治理要素和資源,實行可視化和全流程動態管理。全市配套建立“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公安、城管、住建等22個部門聯勤聯動。通過“文都義警”常態化聯防,“雪亮鄉村”全天候巡防,特殊人群精準化“心防”,建設和美社會。
“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啟示
“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實踐,帶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數字賦能加持等多方面的啟示,是桐城市在基層治理領域的一次重要創新和實踐,為新時代基層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第一,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心的溫暖與社會的和諧始終是治理的基石?!袄碇巍迸c“禮治”的結合,才是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
第二,“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也啟示人們,基層治理不應是冷冰冰的規則執行,而應是充滿溫情的人文關懷。禮讓寬容是社會和諧的最好潤滑劑,要讓禮讓之美浸潤社會的每個角落。
第三,在未來的實踐中,應加強跨部門、跨領域的協作,共同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最后,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成為連接政府與群眾的橋梁,閃耀著黨的群眾路線的光芒。
“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是在新時代鄉村社會治理實踐中自覺運用“兩個結合”思想的重大創新經驗,是一項富有廣泛借鑒價值的實踐成果和成功范例,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先進典型。
(作者系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院長、教授,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羅昕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