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遞村始建于北宋年間(公元1047年),全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24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西遞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2021年12月,西遞村入選首批“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名單。
代代傳承,護村落千年完整
由于木質建筑多,防火自古以來便是村里的頭等大事,西遞村早在明清時期就建立起了打更制度。如今的西遞村志愿打更隊,其歷史則要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延續至今已有近百年。
為守護千年古村的完整和村民安全,西遞村志愿打更隊由村民自發組成,打更隊有12名隊員,其中常年參與打更的有8人。他們身份不同,有村干部、村民、退役軍人、保潔員;年齡差異大,隊員里既有20多歲的年輕人,也有70多歲的退休老人。他們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守護村莊平安,無論嚴寒酷暑,每到夜晚,村中總能聽到悠揚的打更聲。
西遞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傲立自14歲就志愿參與打更,如今也是村志愿打更隊的一員。“這是祖輩們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去守護。” 胡傲立和隊員們覺得,保護好家鄉文化遺產,是印刻在每一個西遞人心里的共識。
聲聲銅鑼,佑村落夜夜平安
隨著夜幕降臨,西遞村里的人家大多已掩蔽門扉,整個村落顯得十分靜謐。
夜深人靜,披衣提鑼,對打更隊的隊員來說這是一天中最具儀式感的事情。寒冬時節,筆者跟隨打更隊員的步伐,開啟了一夜的守村體驗。大約晚上10點來鐘,晚飯后小憩結束的盧惠中起身穿上棉衣,戴上保暖護具,從家中出發,前往村中打更隊的辦公室。行走在青石板上,他娓娓講述打更的故事:“你別小看這一面銅鑼,有七斤二兩重,這樣的銅鑼代代相傳,僅敲壞的銅鑼就有30多面,現在辦公室里還保留了敲壞的7面銅鑼。我們這個村子,東西長900多米,南北寬300多米,有99條小巷。打更的路線我現在閉著眼睛也能走一圈。打更隊的辦公室里掛著《西遞打更公約》,規定‘每夜打更兩次,每次繞村一圈,每次兩小時’。這不僅是工作規定,更是打更隊員守村愛家,對村民信任的踐諾。”
每到街角巷口,打更隊員便會大聲提醒:“風高物燥,小心火燭!”盧惠中說,巷口回聲更響,更能提醒村民留心。這個時間點正是防火的關鍵時刻,也是人們容易麻痹松懈的時候。而對于村民來說,打更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基因,在村中代代相傳。
薪火相繼,保村落康寧永駐
近百年來,西遞志愿打更隊薪火相繼、代代相傳。打更隊隊員們不僅堅持每天夜間開展防火巡查、宣傳教育,日常也會細心提醒村民注意防火,如柴火堆遠離火源和雜物擺放;宣傳安全用火用電知識。在志愿打更隊的守護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西遞村未發生一起有影響的火災,完好地保持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原貌。
打更隊的作用不僅體現在日常防火上,在防汛等各種緊急情況下也能看見打更隊隊員的身影。2008年的一個夜晚,打更隊隊員方國富夜間巡邏路過一戶人家時,在門口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他立即通知村干部和附近村民前往這戶居民的家中。大家進屋后發現煤氣罐發生嚴重泄漏。好在村民及時關閉煤氣閥門,避免了一場火災的發生。2019年6月20日夜里,一場來勢兇猛的暴雨打破了古村的寧靜,巡邏中的打更隊隊員盧惠中分外警惕地關注著村中小溪的水位。眼見雨勢愈發猛烈,沒有絲毫停下的跡象,小溪的水位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升高。察覺到情況異常的他,急忙聯系了村委會工作人員報告水位上升的情況,并及時告知周邊村民夜里保持警覺,注意人身安全。次日,天還未亮,全體打更隊隊員便投入搶險工作中,隊長黃煜首先沖進湍急的溪水中,打撈村民財產物品。
2018年10月,西遞打更隊入榜第四屆全國119消防獎。2019年,西遞村古建筑群消防工程完工并驗收通過。村里組建10多人的專職消防隊伍,在西遞村開展日常巡查并定期組織消防演練,安排專人在消防控制室值班,確保任何火災苗頭能夠被及時發現、及時處置,保障西遞古村消防安全。打更隊隊長黃煜說道:“雖然現在有了高科技、現代化的消防設備,但是這種體現西遞原始之美、人文之美的‘打更’習俗,我們依然保留了下來。西遞不僅是我們的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地,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我們要用心守護,希望世世代代‘更’聲依舊。”
(責編:羅昕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