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龍獅橋鄉,有一支名叫“鄰里十八匠”的志愿服務隊。隊員由當地的剃頭匠、木匠、補鞋匠、磨刀匠等老匠人組成,平均年齡50歲。他們個個身懷絕技,用自己的“拿手絕活”為身邊群眾免費提供維修水電、疏通管道、縫補、開換鎖、修理花木、焊接等便民服務,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志愿服務送到家門口,真暖心”
龍獅橋鄉雨潤社區新宜小區周末的活動廣場上熱鬧非凡。身穿紅馬甲的老匠人坐在各自的工作臺前忙碌著,有的在修電熱水壺,有的在修補鞋子,有的為居民理發,有的磨刀、磨剪子,還有的在給居民解答花卉種植的訣竅……
“一看到‘十八匠’來了,我們可高興了!大家都紛紛拿出家里需要修補的東西。”“這些‘小修小補’看似不起眼,但現在的專業維修真不好找。”“我婆婆80多歲了,去理發店不方便,如今志愿者把服務送到家門口,真暖心。”當地群眾對“鄰里十八匠”的志愿服務連連稱贊。
“鄰里十八匠”志愿服務隊自2023年成立以來,根據居民的需求,每月在各社區開展一次大型集中服務,每次組織5位以上老匠人參加,零距離解決社區群眾的日常生活問題和民生需求。在每場活動中,“鄰里十八匠”師傅們累計提供服務200余人次,為群眾提供及時的便利。志愿服務送上門活動的開展,不僅能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拉近鄰里距離,還讓群眾圍繞社區的難題共同發力。
“目前,社區已開展‘鄰里十八匠’志愿服務活動6次。通過活動讓社區更和諧、鄰里更融洽,以此達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效果。”機場社區黨委書記陳慶象表示。
“聽著一句句感謝,很開心”
“我年輕時就會磨刀,現在年紀大了,空閑時間也多。我們積極響應鄉里的號召,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用老手藝幫助別人,自己也有成就感。每次幫別人磨好刀,聽著一句句感謝的話,我很開心。”“鄰里十八匠”志愿服務隊75歲的磨刀匠朱棟茍告訴筆者。朱棟茍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每次“鄰里十八匠”的活動現場都有他的身影。他騎著電瓶車將板凳、水桶、磨刀石等工具帶到服務點,沒一會兒,前來磨刀的群眾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潘孝杏也是“鄰里十八匠”的志愿者之一。她從事理發30年,在余橋新村開了一家理發店。“我參加了10多次志愿服務活動,這是為人民服務,做好事。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安慶人,這一片也都是鄉里鄉親。有些老人行動不方便,我就帶齊工具來給他們理發,讓大家滿意而歸。”潘孝杏說。
龍獅橋鄉依托黨建引領信用社區信用戶信息采集、人才摸排等工作,統合分析轄區內居民信息,挖掘群眾身邊的剃頭匠、補鞋匠、磨刀匠、織補匠等傳統領域的手藝人以及新興領域從業者,構建起一支總人數達28人的“鄰里十八匠”志愿服務隊伍。鄉里建立“鄉—社區—小區”三級聯動服務機制,采用月度輪轉的方式開展活動。各小區物業、社會組織每周按照群眾需求設置不同的志愿服務項目。網格員定期收集群眾的“點單”需求,推出上門便民服務及多種特色文化體驗活動。志愿者依托網格微信群實現便民服務“零距離”,行動不變的老人在家中通過“指尖操作”即可實現“一鍵直達”,享受“鄰里十八匠”的對應服務,真正實現“辦事不出門”“一次都不跑”。
為了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龍獅橋鄉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實施志愿服務積分兌換制度,成立志愿服務聯盟,運用場景兌換激勵政策在項目化的基礎上打造黨建“微品牌”。
“聽民聲解民憂,守初心”
“聽民聲解民憂,是我們的工作職責所在。經過深入調研、充分討論,我們了解到群眾的‘小修小補’需求,而轄區內也有不少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在前期相關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基礎上,我們搭建平臺,成立了‘鄰里十八匠’志愿服務隊,以‘小切口’帶動‘大民生’,實現‘老匠人’和社區居民的‘雙向奔赴’,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民生實惠。”龍獅橋鄉宣傳辦負責人聶晨表示。
近年來,借助社區“微更新”的契機,“鄰里十八匠”項目團隊帶領群眾共同參與除草、捐花、種樹等活動,將流浪動物聚集地改造成“口袋公園”,不僅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擁有高品質的生活休閑場所,同時也為“老匠人”們提供了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施展手藝的場所。目前,“鄰里十八匠”志愿“微更新”點位已增加到28個。“鄰里十八匠”志愿服務隊隊員以“最初500米”為出發點,解決群眾“小修小補”難題,并以“社區匠人心”培育“和諧鄰里情”,從解決群眾身邊的小事、急事做起,打造便民服務生活圈。
為了更好地開展服務,龍獅橋鄉構建起“線上+線下”的綜合志愿服務體系。社區為各小區生活不便的群眾開通便民服務熱線,開展“電話點單、社區派單、上門接單”一站式服務,由黨員志愿者上門解決群眾的生活難題。同時,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志愿服務廣場等陣地,以月度輪轉的方式在各小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自成立以來,“鄰里十八匠”志愿服務隊已累計在新河小區、前進社區、機場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地開展活動20余場次,服務群眾7000余人次。
安慶市迎江區委社會工作部自建立以來,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著力在健全志愿服務動員體系、供給體系、隊伍組織體系、陣地體系、志愿文化體系和支持保障體系上全面發力,注重將志愿服務融入基層治理,聚焦社會救助對象等困難群體、“一老一幼”和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常態化、項目化、品牌化開展群眾身邊的“12+N”志愿服務活動,帶動群眾就近就便參與志愿服務,把社區打造成為民服務的主陣地、志愿服務的主場景,助力提升村(社區)治理效能,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羅昕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