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是適應我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和推動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當前社會工作的重中之重。四川省成都市委社會工作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社會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把職責聚焦到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上來,深化新興領域“蓉城先鋒·新心向黨”工作矩陣,加強黨建引領行業治理和基層治理,促進企業和組織健康發展、融入超大城市治理格局,進一步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
探索新經濟組織黨建“鏈群賦能”路徑
將擴大重點企業、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兩個覆蓋”和增強黨組織“兩個功能”作為主題主線貫穿始終,加強理論武裝和政治引領,推出抓黨建“發展強、治理強”典型案例,大力推行紅領通隊伍建設三個“雙優計劃”,促進黨建惠企、強企、聚企、護企。
加強黨建惠企、強企、聚企、護企機制建設。開展“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專項工作,創新實施黨的理論宣講、優惠政策、技能大賽、場景開放、解難紓困“黨建惠企五送”和現代企業制度、誠信廉潔文化、理想信念教育、世情國情黨情、黨建梯度培育“黨建強企五進”工作。完善“微網實格”惠企政策宣傳、問題訴求收集、辦理結果反饋機制,創建“蓉易幫”平臺,健全邀請企業家列席重要會議、參與政策制定機制。推動產業鏈黨建聯動主體培育、市場拓展、產鏈對接、社區場景、混改合作“黨建聚企五聯”和風險防范互通、廉潔企業舉措、內部腐敗防治、權益保護渠道、輿論環境營造“黨建護企五有”。啟動30個“園區紅管家”企業和項目雙培育項目,探索園區綜合黨委和紀委建設,加強園區黨建帶群建。
實施黨員人才隊伍培育“雙優計劃”。實施骨干隊伍培養“雙優計劃”,推進300名新興領域“百千萬”骨干對標競進爭先成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實施企業家培養“雙優計劃”,通過輪辦“對話書記”、協辦“民企大講堂”,加強對優秀出資人、優秀新生代企業家的教育引導和實踐鍛煉。探索加強社會工作領域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實施新興領域黨務工作者成長營培訓計劃,研究建立社會工作領域黨務工作者綜合能力培訓和評價體系,注重砥礪能力、強化管理、加強激勵,完善互助關愛保障等舉措,將優秀社會工作領域黨務工作者納入“蓉城英才計劃”,結合實際做好各類黨務工作者的“選育管用”工作。
探索新社會組織黨建“夯基提質”舉措
將壓緊壓實業務主管單位黨建工作責任和強化登記管理機關、行業管理部門作用發揮作為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首要方向,以理順管理體制、優化發展機制、完善監督體系為當務之急,一體推進黨的工作和深化改革、轉型發展,切實破解新社會組織黨建難題。
推動新社會組織“兩個覆蓋”擴面提質。完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管理辦法,理順黨組織隸屬關系,探索實施“大黨建+”融合聯動計劃,健全社會組織黨組織和群團組織作用發揮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組織成立登記、章程核準、年檢年報、專項抽查、等級評估、教育培訓與黨建“六同步”等工作機制。建立黨組織參與重要事項決策、黨組織重大事項請示報告、黨組織和管理層集體學習及工作會商制度“三項制度”。分類施策加強指導,探索學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中介組織等領域黨建工作機制,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沿著“行業管理部門—行業黨組織—執業機構黨組織”的鏈條傳遞到行業從業人群,切實壓實業務主管單位和行業管理部門的黨建工作責任,提升新社會組織黨建整體水平。
深化黨建賦能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發展。以《成都基層黨建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為牽引,抓好行業協會商會“六項建設”。實施“蓉城先鋒·蓉會萬里”黨建賦能和助力園區高質量發展“揭榜掛帥”行動,建立完善機會清單常態化“征集、發布、鏈接、反饋”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持續推進30個“蓉會共享家”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推廣“黨建共建、陣地共用、服務共享、發展共贏”機制,著力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編制《全市性行業協會商會高質量發展三年計劃》,制定全市性行業協會商會貢獻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全市性行業協會商會重點培育、穩步提升、優化整合、淘汰退出“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出臺全市性行業協會商會與主要行業管理部門對應管理工作規范,健全行業協會商會負責人提名、審核、選舉、監管、退出機制。開通行業協會商會人民建議征集“直通車”,暢通利益訴求反映渠道。
探索新就業群體黨建“四新雙融”方法
以健全平臺組織、行業人群黨的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為主題主線貫穿始終,增強各級“兩新”工委整體效能,完善行業(綜合)黨委工作機制和機構力量,探索抓好“兩員兩司”和網絡主播、社交電商等群體黨建工作有效路徑,創新新就業群體流動黨員服務管理,提升黨建和服務管理質效。
系統開展“暖新、凝新、培新、勵新”工作。以匹配新就業群體公共服務為重點,推動成都“暖新16條”系列政策落實,全年擬整合資源設置廣覆蓋、多層次、實用化的“暖新驛站”1000個,持續推進1200個商圈、樓宇、社區“友好場景”建設。以加強新就業群體思想引導為重點,建立“凝新五好”教育要素體系,推動好講師、好學員、好場景、好陣地、好案例要素建設,構建街道、片區、網點政治引領和思想引導工作閉環。以提升新就業群體專業能力為重點,探索“培新競技”賦能體系,通過建成1+1+N“暖新學院”,以技能大賽、職業認證、行業觀察、就業實習、相親交友為主要載體,開展“成長成才成家成就”系列培養活動。以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愛新就業群體良好氛圍為重點,實施“勵新好聲音”行動,堅持抓個體帶群體,加強典型選樹和正面宣傳,提升新就業群體社會歸屬感和職業榮譽感。
暢通新就業群體融入行業和基層治理渠道。強化因業施策、分類關愛,分行業探索適應行業特點、緊貼群眾需求、滿足各方關切的服務管理有效途徑,分季節分階段及時調整關愛舉措。將關口前移,推動行業治理與基層治理互聯互動,做到矛盾不出屬地、矛盾不跨行業。推廣擔任行風評議員、產品體驗官、食品安全監督員、交通違章舉報員等做法。推動街道、社區將新就業群體作為重要服務對象、治理力量,常態開展“找站點、掃網點、走場站”工作,將900余個站點(網點)與街道(社區)結對子,實現全部站點“有困難找街道,要幫手找站點”雙向互幫。依托“微網實格”引導新就業群體到街道、社區報到,進網格小區服務,常態化參與風險排查、平安創建、社情速遞等工作。建設“暖新薈”綜合服務平臺,集成掃碼進門、優惠用餐、政策咨詢、社區報到、驛站導航、事件上報、積分兌換、便民服務等功能。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市委“兩新”工委書記)
(責編:羅昕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