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扎根社區十余載的基層工作者,她從居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推動社區實現高質量發展,讓居民安享幸福生活,她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裕民街道南苑社區黨委書記趙靜。
改造老舊小區 讓“更新”換“真心”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是對基層社區工作的真實寫照。南苑社區地處青銅峽市老城區核心位置,轄區面積2.5平方公里,共有22個小區,居民5172戶、1.1萬余人,所轄區域都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各小區樓體老舊、管網破舊、設施陳舊,居民中老年人口多、下崗人員多、特殊群體多,社區工作人員少、服務手段少、治理資源少,“三舊三多三少”問題嚴重制約著社區服務能力的提升,也是居民心中的急難愁盼問題,更是社區黨委書記趙靜下定決心要去解決的問題。
2020年青銅峽市計劃開展老舊小區改造,趙靜通過多方奔走協調,南苑社區下轄的宏遠小區、漢延東西區被確定為改造示范點。為了讓改造成效切實惠及居民,趙靜先后組織居民召開了23場次征求意見會,發放了4000多份征求意見表,最終將梳理出的19個方面241條意見和建議提交建設部門,納入改造范圍。改造后的各個小區路面寬闊,有健康步道、景觀小品、涼亭等,小區基礎設施變得完善,環境變得優美,居民的滿意度大大提升。
帶動靈活就業 讓“助殘”有“收益”
王佳是南苑社區的一名殘疾人,因行動不方便,找工作時四處碰壁,只能在家帶孩子。在社區的鼓勵和推薦下,王佳參加了手工制品培訓班,先后學習了絲網花制作、插花、串珠、鉤織等多項技能,并考取了相關證書。如今,王佳已成長為社區鄰里“家”工坊的帶班老師,不僅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生活也越來越充實了。趙靜表示:“我們通過‘社區搭臺、企業發包、工坊承攬、居家生產’的模式拓寬居民就業增收渠道,帶動轄區內200余名婦女實現了靈活就業,發展了‘居家經濟’,王佳就是我們帶動婦女實現靈活就業的一個縮影。”
趙靜關注殘疾人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面向他們組織開展康復指導、輔助性就業、日間照料、社會救助、文體娛樂等扶殘助殘活動。在趙靜的努力下,南苑社區先后為73名殘疾人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45人申請了臨時救助,3人享受保障性住房,對33戶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設施改造。同時,還與12家聯合黨委成員單位共圓殘疾人“微心愿”27個,慰問殘疾人75人,真正讓殘疾人感受到社區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關愛未成年人 讓“服務”成“守護”
趙靜深知,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不僅是家庭和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南苑社區有一個小女孩因出生時大腦缺氧神經受損,被診斷為腦癱,為了精準解決小女孩家中的急難愁盼問題,趙靜主動聯系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幫助小女孩落實了低保、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公租房并免去了租金,緩解其家中的經濟困難。此外,在趙靜的安排下,小女孩接受了寧夏康復中心、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專家的康復評估與訓練指導,身體健康狀況有了明顯好轉。如今,趙靜已成為小女孩的“愛心媽媽”,與此同時,趙靜還將自己的愛播撒給社區中更多需要幫助的未成年人。
在趙靜看來,作為“愛心媽媽”,不僅要盡己所能幫助困境兒童,也要聯合婦聯、各行各業的愛心人士廣泛參與,為困境兒童提供思想引領、生活照料、關心陪伴、心理輔導、家教指導、安全教育等志愿服務,切實把關愛送到困境兒童及其家長的心坎上。
積極化解糾紛 用“聯動”保“平安”
在一次走訪中,一位居民告訴趙靜:“昨天我家樓上的兩口子吵架了,那家的媳婦好像出去了,一直也沒有回來。我聽說她老家是外地的,也不知道這里有沒有親戚朋友,有沒有去處。”趙靜聽完居民的講述立即入戶了解情況,在她和民警苦口婆心地勸說下,吵架的夫妻重歸于好。
為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把矛盾化解在社區、化解在萌芽狀態,趙靜帶領所在社區的工作人員積極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依托警務室在全市率先建成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調解中心,形成“三治融合 四聯互動”多元調解機制,發揮社區民警、律師、法官、檢察官、人民調解員等行業部門的專業力量和優勢,為轄區居民提供法律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矛盾糾紛調解等服務。自社區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建立以來,已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1300余次,提供法律援助11次,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75起,矛盾糾紛同比下降30.9%,轄區發案數同比下降50%,居民的安全感持續提升,社區成了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
(作者單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蔡夢達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