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然一新的小區環境、整齊劃一的智能停車場、現代化的社區體育公園,走進重慶市沙坪壩區雙碑街道,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黯淡”的無物業管理的老廠社區。這一切的改變,得益于雙碑街道各方力量共建共治。
20元的初始“會費”??
雙碑街道面積2.8平方公里,下轄4個社區,其中3個社區在原嘉陵廠范圍內。對于住在自由村社區“典式樓”小區的老居民來說,嘉陵廠承載著他們年輕時的記憶,見證了重慶工業的輝煌歲月。自由村社區原是嘉陵集團的單位型社區,也是開放式老舊小區,百分之九十以上居民樓都是原嘉陵廠職工家屬樓。
嘉陵廠于2013年開始外遷,至2020年全面完成社會化移交,轄區內“三無小區”全部由政府接管。昔日人人艷羨的“嘉陵廠區”面臨著基礎設施陳舊、居民主體意識較弱等治理難題。
“典式樓”小區因俯瞰小區樓棟呈“典”字而得名,常住居民360戶。小區名字清新雅致,但在居民張世萍眼里,過去的“典式樓”小區衛生條件差、設施又老又舊,居民們對小區治理漠不關心,小區管理難度大、矛盾多。“老舊小區沒有物業,垃圾清運問題是最讓人頭疼的,雖然社區也會請環衛工來做清潔,但治標不治本。”張世萍說,要想改變小區環境,需要發動居民。
起初,張世萍和幾個老黨員一起義務清掃環境衛生,想在小區里作個表率,居民也能被帶動起來。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就靠我們這幾個人,始終不是長久之計,需要琢磨一個大部分居民能夠參與的辦法。”張世萍說。于是,幾個人商量著讓每戶每月繳納20元清潔費,其中還包括了小區路燈、水管等公共設施的更新維護費用。
在張世萍和幾個老住戶的宣傳下,大部分居民都愿意出這筆錢。為了得到大家的信任,保潔員的選擇也“下足功夫”,經過大家推薦,張世萍找到了在小區里大家都信得過的下崗工人,以市場價格按月支付其薪酬。為保證居民繳納經費使用情況公開透明,張世萍還做了表格,每月公示。
錢來自小區、清潔工人也來自小區,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大家對這種“合伙出資”的治理模式給予充分肯定,就連最開始不愿意繳納20元清潔費的居民,也消除了顧慮。于是,20元的清潔費,成了自由村“典式樓”小區“合伙”的首筆“會費”。
基層治理從“獨唱”到“合唱”
“嘉陵廠的職工及家屬,都習慣了以前‘大包大攬’的時代。”雙碑街道黨工委書記袁宇坦言,一直以來,國企“大包大攬”的模式讓居民們無需擔心生活瑣事,只需要“鼓足干勁生產”,樓道清潔有人掃,環衛設施定期有維護,污水管網堵塞有專業疏通,職工家屬生活方便舒適還不花錢。
隨著嘉陵廠的環保搬遷,這樣的日子戛然而止,當“有人問、有人理、有人管”的模式結束,各種居民生活難題就開始逐步顯露——房頂滲水、私搭亂建、雜物亂堆亂放、清潔無人打掃、空地變菜地,樓道貼滿小廣告、路燈長期“罷工”、鄰里間為搶車位而口角不斷。
為此,雙碑街道自由村社區各網格片區采用“黨群共治、資源共有、經費共籌、事務共商、成果共享”運行模式,實現廣泛參與、多方共治局面。
“我們在堆金村貝斯特片區、勤居村遠大路片區等多個片區分別進行了老舊小區改造,并深入推廣多方力量共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老舊小區真正改成了群眾喜歡的樣子。”袁宇說。老舊小區改造,改變的不僅是生活環境,還有居民的意識,居民更愿意承擔起主人翁的責任和義務,主動做好老舊小區改造后的維護工作,幸福生活不斷升溫。
網格與網絡實現“雙網聯動”
在雙碑街道堆金村社區,社區網格員婁潔正在對居民易明素和鄰居間的矛盾進行調解,雙方在網格員的調解下達成共識,矛盾得以快速化解。
“前段時間我家廚房總是漏水,后來檢查發現是樓層滲水到家里。我多次聯系樓上鄰居都沒得到回應,我就拍照上傳到‘雙碑網格管家’上。”易明素說,網格員很快就上門,并聯系了專業的維保單位上門檢查,發現是樓上住戶的彎管出現銹蝕,經過勸導協調,樓上住戶認識到自身責任,找人進行維修,事件得到妥善解決。
鄰里糾紛第一時間化解,得益于雙碑街道搭建的“雙碑網格管家”平臺。“無物業小區管理難題在于與居民之間存在溝通堵點,網格員人數有限,無法滿足日益復雜的社區管理需求。”婁潔說,通過“雙碑網格管家”小程序,居民可直接將訴求傳給對接的網格員,真正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轉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提高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
“雙碑網格管家”平臺是雙碑街道聚焦“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服務商家”,緊貼轄區居民日常需求、公共事務辦理、矛盾糾紛處理和答疑解惑的實際需要,專門研發設計的一個微信小程序。小程序運行1個多月以來就吸引了5160戶轄區居民注冊,解決小區矛盾糾紛34起,處理居民小區公共事務73件。
(作者單位為重慶市沙坪壩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蔡夢達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