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金子壩街道楓香坪社區火車站還建小區共有還建房184棟,還建戶402戶1236人,商戶318家。由于小區內居民長期散居、生活習慣各有差異,集中居住生活成本增加,社區融合緩慢,加之地處火車站周邊,人員流動性強、不穩定因素多,社區每年投入10余萬元用于小區治理,但停車難、環境差、糾紛多等問題依然難以根治,成為恩施城區基層治理的“老大難”。楓香坪社區從組織體系入手,建機制、聚合力、優服務,多管齊下,打破小區“臟亂差——無人管——更臟更亂”的惡性循環,成功探索了散戶雜居還建小區從“輸血”扶持到“造血”自強的蝶變。
建組織 艱難磨合躍升深度融合
小區自建成后,社區黨總支曾“一竿子插到底”,什么都在管但什么都沒管好,群眾怨聲載道。2023年以來,楓香坪社區黨總支轉變工作理念,通過建強組織體系、凝聚各方力量,構建形成同心同向、共駐共建小區治理共同體。
組織延伸擔當“主心骨”。針對還建小區黨員少、動員群眾能力不足的問題,社區將片區黨支部建在小區,堡壘前移,協調駐社區單位和黨員力量下沉小區,分排包樓包戶,到人到店全覆蓋聯系居民。
骨干帶動選好“大管家”。組建小區自治管理委員會、小區商業管理委員會、小區監督委員會3個居民自治組織,推選42名有威望、懂政策、群眾基礎好的“小區能人”當骨干、挑大梁,牽頭物業管理、矛盾調解、財務監督等工作。
共同締造激活“熱心腸”。盤活小區自管黨員、熱心居民和商戶力量,培育扶持“紅蘊”宣講隊、“平安哨”巡邏隊、“管得寬”調處隊、“和諧美”環境隊、“和順佬”幫幫隊等5支志愿服務隊伍,分類賦責、系統培訓,圍繞收集居民意見建議、推動小區項目建設、門前三包、化解征地拆遷遺留問題等,各司其職,發揮作用。
聚合力 粗放管理升級精細善治
堅持問題導向,從社區最頭疼、居民最期盼、游客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精準施策、對癥施治,用行動積累口碑、贏得信任。
爭資爭項,變臟亂差為潔凈美。對小區無力解決、需要上級支持的“大工程”,爭取項目資金400萬元實施小區改造,鋪設污水管網、整修小區道路,綠化美化亮化小區環境,統一設置信息公開欄滿足居民信息發布需求,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線上線下,變煩心事為暖心事。開發線上“碼上辦”小程序,方便居民、游客隨時隨地發現問題、反映問題、提出訴求;線下,改造小區閑置空地建成居民議事廣場,片區黨支部每周定期在議事廣場與居民面對面拉家常、現場辦公。社區安排專人對“碼上辦”小程序、業主代表會議、居民會議收集的意見建議和居民點單的問題,建立民意事項清單,協調包保單位和上級部門資源解決各類急難愁盼問題30余個。
共治共享,變“獨角戲”為“大合唱”。采取業主代表提議、自管委員會商議、片區黨支部審議、業主代表大會決議、監督委員會評議“五議”工作法,將小區事務的話語權、決定權留給居民,實現了群眾事群眾管,大家的事大家辦。
立機制 輸血扶持蝶變造血自強
通過推動以資源有效利用、探索提效增收等,增強小區造血功能,厚植自治底氣、提高服務能力。
盤活資產變廢為寶。針對小區內民宿賓館多,停車難、停車亂影響小區商業價值的問題,社區多方籌集20余萬元,平整邊邊角角、挖掘車位資源,開放“潮汐車位”200余個;整合閑置土地,提供預算10余萬元群眾文化娛樂活動經費,增添文化健身娛樂設施,讓居民走出麻將房、跳上廣場舞。
創新機制提效增收。社區為流動攤販打造和美楓香美食廣場,每年增收20余萬元;設置收費道閘,利用錯峰停車空位為小區創收,不但實現車輛停放規范管理,還為小區治理、居民服務儲蓄了真金白銀。2023年,小區實現純收入90萬元,讓社區之前每年“倒貼”10萬余元用于物業管理成為歷史。
建章立制取用于民。響應居民和商戶希望小區更安全、生活更舒適、管理更規范的熱切期盼,社區利用50余萬元公共收益,加裝視頻監控系統、充電樁,改造出入口、打造微景觀、增添綠化帶,對“硬裝”實施提質升級,并聘請物業服務企業統一規范管理,與居民一道研究制定《鄰里公約》《綠化管理規定》《小區積分制管理兌現辦法》等制度,推動小區治理實現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蔡夢達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