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社會工作會議精神,持續加強黨建引領,逐步健全管理機制,不斷聚焦專業賦能,加快構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全周期”管理體系,以點帶面、整體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截至目前,聊城市擁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2111名,在為民服務、化解矛盾、維護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逐漸成為凝聚服務群眾,推動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強化黨建引領 夯實基層基礎
聊城市委高度重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
加強黨建引領。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推動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納入水城系列人才工程。通過單獨建、聯合建等方式,實現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黨組織全覆蓋,注重把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吸納進黨員隊伍,支持有突出貢獻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擔任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青聯委員等,截至目前。發展黨員27名,推薦擔任各級代表委員10人,提高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職業地位。
完善制度建設。發揮行業協會指導作用,出臺《聊城市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指導意見》《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實施意見》,提高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積極性。規范職業道德和專業行為,加強行業自律和作風建設,印發《督導助理選拔管理辦法》和《金牌講師選拔管理辦法》等文件,健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制度體系。
構建培育機制。通過專業社工的專業示范、社會工作督導和技術支持,帶領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鞏固提升專業理念、方法、技巧,邀請高校教授、行業資深從業人員等12人組建專家人才庫,培育社會工作督導助理人才10名,初步形成了督導人才梯隊。成立街道治理研究院,將高校智力優勢導入街道治理,創設“雛燕成長——群雁齊飛——頭雁領航”遞進式社會工作者隊伍培育工程。如柳園街道有149名社區工作者通過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136人是專業社工進駐社區后考取的),其中,助力社會工作師111名,社會工作師38名。
健全管理體系 充實人才力量
堅持職業化、專業化、本土化建設方向,健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全周期”管理體系。
強化人才培訓。將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考前培訓班納入常態化工作,全市累計5.5萬余人次參加培訓,市委社會工作部成立以來,報名人數和考試通過率均創歷史新高。依托市社會工作聯合會,開展縣(市、區)社會工作知識巡回課堂,強化社會工作知識普及,覆蓋4400余人次。舉辦心理、養老、青少年教育等社會工作專題技能培訓13期。
加大崗位開發力度。市委社會工作部發揮牽頭引導作用,聯合推進各領域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在平安聊城建設、養老服務、教育等重點領域推進社會工作崗位開發設置,鼓勵政府購買社工服務項目,全市購買項目102個。
提高職業地位。注重把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吸納進基層崗位,社區工作者招錄時,對持證人員予以加分,逐步充實基層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廣泛宣傳省市和諧使者在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持續提高社會工作者認同度。
聚焦專業賦能 項目化培育提升
聊城市積極引進全國百強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強化專業賦能,快速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在議事協商上專業賦能。探索具有聊城特色的治理路徑,推廣設立“有事來聊·聊來溫暖”居民議事廳,探索“居民點題提需求、支部議事出思路、多方會談擬方案、張榜公示開言路、居民表決說了算”五步議事法,搭建“周三來聊”“小區懇談會”等本土化特色平臺,以拉家常式的討論,實現大家事、大家議、大家辦。育新社區創新探索“馬扎協商”,半年時間,市民熱線投訴量同比下降50%,減少的投訴絕大部分為水、電、暖、路、車位等民生服務類事項。
在平臺搭建上專業賦能。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專業優勢,賦能重要參數,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推動專業服務“微項目化”,通過服務催生組織、組織搭建平臺、平臺嵌入治理,引領廣大多數,激發居民自治活力。人和街道聚焦專業引領,引導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鏈接公益慈善資源,探索“四聚四通”工作法,實現“聚合需求,暢通渠道聽民意;聚合資源,打通壁壘破瓶頸;聚合項目,融通服務惠民生;聚合力量,聯通組織聚民心”,該工作法入選山東省優秀社區工作法。建立“民生評估——微項目認領——組織孵化——品牌提煉”服務模型,形成了“鄰居你好見面會”“社區合伙人”“千名代表聽民生”等微項目30余個,項目由居民群眾認領,切實有效解決民生問題,同時孵化培育各類社區社會組織40余個,微服務項目獲評山東省優秀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在人才培養上專業賦能。探索社區工作者“診所式”教育和社區能人培力工程。引進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直插現場,通過言傳身教、行動研究、跟進督導等方式,運用專業方法培養社區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實務解決能力;針對社區能人需求,開展思維引導、矛盾調解、應急救援等專項培訓和現場督導,逐步解決技能短缺等問題。在處理魯陽小區用電問題過程中,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協助社區工作者,組織相關利益方開展議事協商,解決問題的同時,既提升了社區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又鼓勵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彌補社區公共服務力量欠缺問題。
(作者系山東省聊城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市委“兩新”工委書記)
(責編:蔡夢達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