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不斷提升社區美好生活承載功能,四川省宣漢縣緊貼群眾需求,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戰略部署,持續深化基層組織減負、社區“一線”賦能、惠民利民增效舉措,創新“社區通辦”便民服務模式,實現各類高頻公共服務事項城鄉無差別受理、同標準一網辦理,有效解決“人戶分離”現實問題,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普惠的社區服務。
聚焦惠民減負 謀撰辦事“便民化文章”
瞄準群眾需求“靶心”有的放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緊盯社區居民社區辦事“流程多、資料雜、時間長”和縣域內“異地”辦事“多頭跑、來回跑、多次跑”等現象,組織相關部門、街道召開專題座談協商20余次,全面剖析根本原因、科學研究解決舉措、統籌細化責任分工,著力解決群眾跨區域“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實現縣域內戶籍居民在任一城市社區都能實現公共服務事項“通辦”。
緊扣基層治理“負重”輕裝上陣。以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為契機,持續完善23條法定事項、53條協助事項、8條工作負面事項“三張清單”和村(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進一步明確不應出具證明事項20項、取消證明事項7項、可出具證明事項5項,規范清理活動陣地外部掛牌140余塊,整合清理內部機構類牌子2600余塊、內部流程和制度類牌子5200余塊,有力減輕基層負擔,讓社區工作者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到服務群眾上。
圍繞事項辦理“門檻”拆高壘臺。圍繞社保、醫保、民政、衛健、稅務等基層公共服務事項,綜合各領域和同事項縣鄉村三級辦件頻次、辦理件數等因數,梳理并下放7大類37項高頻事項,按照程序非必要不進行、材料非必要不提供原則,減少辦理流程和自行設定、無法律法規依據等紙質資料,切實以降低辦理門檻、減少要求事項、縮短過程時間的“減法”,推動“社區通辦”質效“乘數”提升。
聚焦要素賦能 打造通辦“系統化集成”
完善設施夯實要素“硬基礎”。堅持“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全面摸排城市社區陣地達標建設情況、落地“社區通辦”硬件設施配套情況,推動2個城市社區陣地面積達標、15個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便民化水平全面提升,同步完善專網延伸、賬號匹配、權限賦予,實現基礎設施“一體賦能”、政務服務“一網運行”、便民事項“一站辦理”。截至目前,已在15個城市社區順利開通“社區通辦”,為群眾辦理高頻公共服務事項8000余件。
建強隊伍壯大服務“主骨架”。注重筑牢“社區通辦”人才“底盤”,統籌新增城市社區公益性崗位31個,“一格一員”配齊城市社區專職網格員187名,組織500余人開展2024年度社會工作師考前培訓,引導718人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和評審,扎實開展2024年115名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工作,社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社區服務效能持續增強、社區治理力量得到充分補充。
健全機制拓展為民“新空間”。針對在外“務工族”、本地“上班族”和困難特殊群體“不會辦、不便辦、不能辦”問題,建立延時服務、預約服務、委托服務、上門服務等幫辦代辦機制,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等基層治理力量組建幫辦代辦志愿服務隊20余支,累計服務群眾2000余人次、幫辦代辦公共服務事項2300余件,不斷健全協同高效的“社區通辦”服務體系,用“小切口”托起居民幸福“大民生”。
聚焦提質增效 提升服務“精細化水平”
強培訓提能力。圍繞系統操作規范、服務事項流程、證明材料準備等辦理條件,印制《“社區通辦”工作手冊》,組織社區工作者、專職網格員等800余人開展專題培訓,選派24名主管部門業務骨干擔任“社區通辦”業務聯系員,暢通咨詢渠道“一對一”答疑、定期現場“手把手”指導,努力鍛造一支業務水平高、綜合素質好、意識責任強的“通辦專員”,為進一步提升“通辦”服務水平強基固本。
聽建議優質量。以群眾“終端體驗”為邏輯、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導向,在“社區通辦”服務大廳醒目位置設置有獎征集意見建議簿,結合宣漢縣“走基層、聽民意、匯眾智、優作風”活動,收集并補全“通辦”問題短板3個、征集意見建議13條,“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彰顯,公共服務事項和服務水平更加契合民意。
嚴獎懲增效能。把群眾反饋、投訴、滿意等情況作為組織和個人評先選優重要依據,不定期隨機抽選社區開展“社區通辦”情況調研,公開群眾辦事投訴電話,通過“發現問題、限時糾正、閉環回訪”,推動“社區通辦”跑出為民服務“加速度”,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接下來,宣漢縣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社會工作會議精神,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持續提升治理服務能力,不斷完善“通辦清單”、優化“通辦程序”、提升“通辦質效”,推動“社區通辦”拓展試點,讓更多高頻事項實現“縣域通辦”。
(作者單位為四川省宣漢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蔡夢達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