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博昌街道秉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理念,通過建強睦鄰組織、凝聚睦鄰力量、優化睦鄰服務,持續擦亮“睦鄰博昌”品牌,不斷暢通渠道、激發活力、健全機制,全面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效能。
堅持黨建引領 建強“睦鄰”組織
強化橫向協同。博昌街道黨工委主要負責同志牽頭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設立綜合協調、活動組織、先進評選、文化宣傳、后勤保障5個工作組,建立議事協調機制,定期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保障基層治理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截至目前,已召開協調議事會議32次。
強化縱向貫通。建立“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長——樓道長”五級組織網格體系,加強73個城市網格(小區)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按照有能力、有公心、有熱情“三有”標準,擇優選聘316名黨員擔任“紅色樓道長”,常態化開展“敲門問候”遍訪活動。
強化全域聯動。推動駐區單位、黨員“雙報到”單位、“兩企三新”等164家黨組織與街道“睦鄰合伙人”簽約共建,建立“需求、資源、服務”三張清單,創新“群眾下單、社區接單、共建做單”工作模式,辦成孝善食堂、公益托管等民生實事30余件,推動“15分鐘便民服務圈”建設,實現“群眾提需求,黨員來服務”。
堅持多方參與 凝聚“睦鄰”力量
培育“全科社工”。全面提升社區工作者業務能力,用好“書記講壇”“社區微黨校”等平臺,開展社區工作者隊伍“全員大輪訓”,構建“力量充盈、常態賦能”隊伍發展體系。截至目前,已對200余名社區工作者進行業務培訓。建立社區工作者考核激勵機制,采取“日常管理+年度考核”“街道考+群眾評”考核管理方式,考核結果作為評先樹優和績效考核依據,每年評選“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和“最美社區工作者”。截至目前,街道共有2名社區黨組織書記被評選為“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13名社區工作者被評為“優秀社區工作者”。
健全志愿服務體系。不斷壯大志愿者隊伍,制定志愿服務實施細則,把志愿服務活動融入基層治理。如新城社區發揮60歲以上老人“銀齡力量”,組建200余人組成的“銀齡志愿服務隊”,配合社區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安全檢查巡查、環境衛生監督治理等工作,實現“銀發”志愿者退而不休、老有所為;陽光社區建立“紅色先鋒·陽光服務”在職在地黨員量化積分管理辦法,對215名黨員實施“七彩”分類動態管理,鼓勵在職在地黨員在志愿服務中作表率、當先鋒。
激活社會力量。依托博昌街道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發動組建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區社會組織,引領發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截至目前,已培育發展博興在線等社會組織10余家。推動設立城市社區慈善基金,積極爭取社會公益資金捐助,為基層治理提供堅實保障,截至目前,街道共接收社會捐助資金20余萬元。深化社區黨委、物業服務企業黨建聯建,推動物業服務企業黨員擔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物業工作人員兼任社區網格員,組織開展“牽手承諾”項目33項,全面提升小區治理服務水平。
堅持需求導向 優化“睦鄰”服務
建設睦鄰中心。盤活黨群服務中心和小區公共設施空間等資源,布局“街道睦鄰中心、社區睦鄰綜合體、小區睦鄰微家”三級睦鄰友好服務陣地,設計打造鄰里部落、鄰里客廳、兒童樂園、微劇場等功能空間,研究建立群眾滿意度評價、陣地效用評估、評星定級等機制,努力實現睦鄰陣地“大門常開、場所常用、活動常辦、服務常抓、群眾常來”。
開展睦鄰協商。創新打造“睦鄰議事會”“夜談悅好”等議事協商微平臺,實行“談生活瑣事、解居民難事、說家中煩事、理鄰里小事、議社區大事” 睦鄰治理“五步工作法”,發動黨員服務群眾。截至目前,推動解決機動車違規占用停車位、飛線充電、體育設施老舊等問題40余項,調處鄰里矛盾80余起;街道“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投訴量較去年同期減少38%,問題解決率達100%,較去年同期提升24%。
營造睦鄰氛圍。創新舉辦博興縣首屆“睦鄰節”。截至目前,9個城市社區分別舉辦“睦鄰節”分會場主題活動,常態化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睦鄰文化活動200余場,評選好鄰居、文明家庭、小區治理先進業委會、優秀物業服務企業等47名,有效增強了鄰里互動和社區凝聚力,營造了睦鄰友好社區氛圍。
(作者系濱州市博興縣博昌街道黨工委書記)
(責編:蔡夢達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