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晴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吃飯靠天色,發財靠運氣”,到“魚肥蟹熟,稻花香飄,西瓜村聞名遐邇,生態美引八方來客”,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鎮什大股村如詩如畫的天地是一位鄉村“書畫家”飽蘸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執著,精心書寫的生態畫卷,他就是什大股村的黨支部書記苗新其。
以擔當為筆 凝練一幅“使命擔當畫”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的風吹到了什大股村,如同春天的種子帶來了希望與活力,苗新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股時代的勁風,他知道,這是什大股村實現蛻變的絕佳機會。
正所謂“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曉喻新生”,什大股村要想成為一篇引人入勝之作,必須先除自身積弊,主動刪去冗余部分。2018年的什大股村,村集體土地管理不明晰,是一筆糊涂賬,而村民對于土地回收整治又有抵觸情緒。苗新其剛上任就遇到了大難題,但是他知道,如果這一步邁不出去,什大股村就失去一次破繭成蝶的絕佳機會,收回盤活村集體土地勢在必行。
2019年,什大股村黨支部成立以村“兩委”班子、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為主要成員的專項工作小組,開展侵占集體土地專項整治行動。苗新其走街串戶,通過擺事實、通人情、講政策做通村民思想工作,主動拿出自己家里的土地進行置換,發揮表率作用,推動土地整治工作向前推進。在聯合行動組的共同努力下,順利收回集體土地1200余畝,違規建筑自拆率達90%以上,徹底解決了長達20年的亂圈亂占、私搭亂建問題。
在2019年專項整治行動基礎上,2024年,什大股村又順利收回了東海灣被村民占用的土地380畝,預計為村集體增加11萬元收入;西海灣廢棄30年的水塘也被重新規劃利用,以每畝200元承包,預計每年可為村里創收16萬元。隨著沉疴積弊被逐漸清理,什大股村踏上了新的致富之路。
以創新為墨 寫就一首“生態稻田詩”
解決土地的歸屬問題,如何盤活這些土地為村里創收,成了苗新其面臨的新挑戰。什大股村靠近黃河,土地鹽堿化嚴重,利用率不高,單靠傳統的種植模式很難致富。苗新其帶著黨員和村民代表外出實地考察、調研學習,最終探索出了挖塘降水、抬土造田、以漁治堿、循環種養的“魚池—環溝—稻田”農業新模式,實現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有效降低了土地的鹽堿化程度,在鹽堿地里種出了“金水稻”。
在學習借鑒過程中,苗新其認為,追求“千村一面”并非長遠之計,什大股村的發展應該有自己的特色。經過反復調研考察,什大股村引進了稻魚空間生態觀光園項目,建成包頭地區首個稻田畫旅游景區。什大股村的天禾農旅研學綜合體露營地和營火派對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關注。什大股村推出的特色農產品黑鯊西瓜味道甜、品質好,成為什大股村的一張特色名片。在西瓜售賣結束后,村民們迅速平整土地,栽種小圓菜,實現“一地種兩茬”,村民收入明顯增加。
什大股村還打造了中小學生教育實踐基地和黨員教育培訓基地,建成集休閑觀光娛樂、特色稻蟹種植養殖、紅色研學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幾年時間,什大股村在苗新其的精心打磨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鹽堿地變身“米糧倉”,長出了“致富瓜”。苗新其說:“只要能帶領什大股村的村民一天比一天好,我的工作就是有意義的?!?/p>
以團結為硯 描繪一張“新村錦繡圖”
隨著什大股村產業逐漸興旺,苗新其將注意力放在了改善村居環境和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上。
苗新其帶領村“兩委”干部,致力于打造綠色宜居的村居環境,完善什大股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實施安全飲水工程,發動鄉賢力量協調完成村內自來水改造,解決村民“吃健康水難”問題;建設“連心路”,將20多公里的田間道路整修平整,維修引黃民生渠,保證農田灌溉;實施“氣代煤”工程,帶領村“兩委”成員上門,就安裝所需費用和政策補貼等事項向村民詳細說明,什大股村成為東河區首個通天然氣的村莊;實施污水處理工程,積極與東河區農牧局爭取全村污水改造工程項目,冬天不再有路面污水橫流結冰的現象,并將污水轉化為再生水用于綠化灌溉;開展“廁所革命”,將“廁所革命”工程與污水管網集中處理相結合,建設環保廁所,切實改善公眾健康和環境質量。
苗新其注重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內涵的提升,從文化、思想、教育等多個領域著手,豐富村民文化生活,讓村民從錢包富起來到思想富起來,真正實現生活與精神的雙重富裕。打造“鄉村文化”品牌,組建什大股村鄉賢理事會,通過“夫妻黨員學黨史”“歡快鑼鼓慶豐收”等帶動村民一同“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通過各類宣傳活動,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培養和提升村民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意識,激發他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苗新其的帶領下,村“兩委”干部、鄉賢、村民共同參與到宜居鄉村建設中來,現在的什大股村道路開闊,屋舍整潔,基礎設施完善,田園風光秀美,人文景象和諧,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鄉村錦繡圖。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王海璐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