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建,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峃口鎮新聯村黨總支書記。他曾先后被評為浙江省“千名好支書”、溫州市“擔當作為好支書”“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人民調解員”。
“老百姓臉上的笑容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也是我最大的幸福。”這是張仁建說過最多的一句話。20多年來,他始終用心辦事、用情服務、用智解難,以赤誠情懷踐行為民初心,引領鄉村蝶變。在他的帶領下,新聯村先后榮獲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新聯村黨總支獲得溫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想群眾所想
群眾需求有所回應
“解決群眾需求,慢不得,更耽誤不得。”張仁建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為了解決山區群眾辦事“走不開、門不清、來回跑”等問題,他帶領村“兩委”探索“紅色代辦”制度,動員36名在家黨員擔任“紅色代辦員”,為村民代跑代辦事項1000余件,讓群眾感受到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的升級便民體驗。
在入戶走訪中,張仁建關注到村里有不少獨居老人、留守婦女、兒童以及殘疾人群體,面臨就餐、就業以及康養難題。為此,他帶領村“兩委”依托“共享社·幸福里”建設,重點聚焦特殊群體和群眾關切,堅持七年如一日開辦“鄰里食堂”,有效解決村內130余名老人的溫飽問題;成功打造“兒童之家”,開展手工DIY、趣味閱讀等活動,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幫助婦女代表林碎蓮建成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共富工坊”,實現村內20余名留守婦女年人均增收5萬余元……奮力繪就“老有頤養、幼有善育、弱有眾扶、芳鄰守望”民生新圖景。
多年來,張仁建通過設立紅色基金,組織開展孝媳、孝孫、優秀網格員等評比活動,獎勵60余人次。他把村規民約作為基層黨組織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依托黨員大會、村民議事會、代表聯絡站等載體,廣泛征集村民推動文明鄉風建設好意見、好做法并納入村規民約。
作為一名扎根農村基層幾十年的黨總支書記,張仁建時刻注意在日常調查研究和工作實踐中,不斷積累群眾關心的重大問題、民生問題等,堅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分析情況、研究問題,及時將這些情況和問題上報,并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上級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他曾提出的“進一步支持珊溪水源地發展”“健全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建議,得到上級部門的高度認可和持續關注。
行群眾所盼
民生實事落地開花
張仁建解決的問題,小到一個路燈怎么點亮,大到一個產業怎么盤活、一方經濟怎樣興旺。
張仁建帶領村“兩委”干部、網格員走村入戶,耐心傾聽民聲,共梳理公路沿線攝像頭安裝、濱水公園智慧垃圾分類站建設以及大垟培污水排放堵塞疏通等民生實事21件,現已完成20件,僅剩的1件洞橋坑涼亭建設處于報批階段,待審批通過后將加快建設進度,確保群眾提出的民生實事件件有回復,事事能落實。特別是“老年學堂”的落成,讓老年人在學習插花、使用智能手機等過程中,找到精神寄托,感受到滿滿的幸福。
新聯村地處于一級水源保護區,產業發展受限,村集體經濟一度空白。為此,張仁建緊抓縣級“飛地抱團”項目契機,利用新聯村位于云江秀水旅游帶重要位置優勢,引入旅游公司打包開發飛云江漂流、休閑觀光等生態旅游項目,以“美麗生態”激活“美麗經濟”。通過異地考察學習活動,他創新提出了“河道治理、環境提升與旅游發展并舉”的發展思路。他召集各級代表挨家挨戶上門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多渠道籌集資金改造升級飛云江濱水公園,呈現出“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綠樹掩映、梅花繽紛”的自然生態景觀,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據統計,旅游高峰時段日均接待量超5000人次,帶動村民年人均增收1.8萬元。
解群眾所憂
矛盾糾紛止于萌芽
村民利益無小事,一點一滴見真心。張仁建始終秉著服務群眾永無止境的理念,三年來,打造“張仁建品牌調解室”,通過走街串戶,用真心化解鄰里矛盾,用真情解開村民心結,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50余起,新聯村本村調解案件從三年前每年20至30起下降到每年3至4起,真正實現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目標。
張仁建多次表示,調解矛盾只是手段,并非目的,他說:“最終是要讓‘張仁建品牌調解室’無糾紛可解、無矛盾可化,這才說明我們的工作真正成功。”
張仁建將大量精力放在止糾紛于未發、化矛盾于萌芽上。峃口鎮黨委政府在許多重大項目啟動前,都會將張仁建主動吸納到工作組中,提前梳理容易引發群眾矛盾糾紛的重點難點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解決。
在新聯村大垟培生態搬遷工作中,峃口鎮黨委政府將張仁建等調解員列為鎮生態搬遷工作小組成員,充分發揮他們熟悉村情民情的優勢,通過走村摸底,巧妙化解了一大批搬遷群眾潛在的顧慮和反映的共性問題,平穩有序推進生態大搬遷“落地生根”。
一枝一葉總關情。“看到老百姓臉上的笑容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也是我最大的幸福,”張仁建說,“持續經營‘鄰里食堂’,推出‘老年課堂’,提高‘張仁建品牌調解室’知名度,就是要把群眾最關心、最揪心、最煩心的事情解決好,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讓老百姓享受村莊發展成果。”
(責編:王海璐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