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紙雕、漢服旗袍、手磨咖啡、鉤針玩偶……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廣場上,二十多個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攤位呈倒“U”型擺開,走過路過的街坊四鄰不禁循著悠揚的古箏、激昂的鋼琴聲進場瞧一瞧、逛一逛。
11月12日至15日,由百步亭社區黨委牽頭、特色志愿服務隊入場“擺攤”的公益集市常辦常新,以“志愿服務”+“公益集市”的方式調配出不一般的“生活范兒”。
非遺特色擺到“家門口” “能人巧匠”走入大家庭
公益集市現場,社區書畫協會鋪上氈墊,擺上筆、墨、紙、硯,書寫“文化社區”的“幸福生活”,巧手工藝志愿服務隊懸掛“十二生肖”的雕刻剪紙,溫馨巧手志愿服務隊的針織扇和墨池書友志愿服務隊的梅、蘭、竹、菊書畫扇面相得益彰……轄區9個居委會的特色志愿服務隊依次擺開有文化、有韻味、有創意的文創作品,彰顯百步亭社區的“亭文化”。
七彩文化志愿服務隊撐起一把把油紙傘,每把傘的傘架、傘面均由志愿者手工制作完成。據介紹,牽頭制作油紙傘的志愿者潘長鴻是蘇恒泰油紙傘的非遺傳承人。“制作一把傘,前后需要經過20多道工藝、一個多月制成。這次帶到集市售賣,交易金額全部進入社區慈善公益基金的賬戶,志愿者也積極支持。”潘長鴻說道。
舞臺區,專為殘障人士提供服務的“陽光家園”學員、自閉癥患者沖沖(化名)架起電子琴,奏響歌曲《我和我的祖國》。自閉癥患者又被稱作“星星的孩子”,全國最美家庭代表、“星星媽”張小紅是百步亭社區怡和苑居民,在社區的鼓勵下,沖沖走進“陽光家園”,社區孵化的社會組織幫助張小紅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為了回饋社區的關愛,母子二人牽頭組建“陽光小樂隊”,用音樂療愈更多殘障人士的心靈,帶領學員參與社區活動、融入社會發展。
公益集市常辦常興,特色服務廣受歡迎
“切面豆絲干線粉,魚摻肉圓滾雞湯。”11月8日上午,百步亭社區三居委會黨群小廣場豆絲飄香,“百步亭是我家,共同締造幸福家——‘一月一品’學雷鋒志愿服務”進行得熱火朝天。居民端起熱氣騰騰的碗,“立冬吃豆絲,這才是老武漢的腔調”。
“月月有‘品’,‘品’‘品’暖心。”充滿煙火氣的公益集市人氣爆棚,小家電維修、愛心義診、縫紉理發等便民服務填補居民“小修小補”的生活缺口。百步亭社區志愿服務中心主任熊艷麗介紹,目前,社區有近5萬志愿者、320支志愿服務隊,公益集市塔臺、志愿服務“唱戲”,各類便民活動每月輪番開展,“聚焦居民的生活需求,挖掘志愿者的專業特長,社區居中搭建舞臺,實現多方共贏,調和出在百步亭生活的‘幸福味道’。”
在中秋節公益集市現場,社區工作人員身穿旗袍,邀請居民“零距離”品嘗“月文化”;端午節,社區公益集市走進校園,志愿者許永茂將手工制作的“包粽子”“賽龍舟”作品端到學生面前,講解端午的由來。
志愿服務常辦常興,訣竅在于“讓居民當主角”
“百步亭有一句話,‘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社區黨委書記王波介紹,百步亭社區始終重視發揮社區書記“紅色頭雁”,樓棟“兩長四員”,社區工作者、下沉黨員干部和志愿者“三支隊伍”的多元力量,“公益集市不僅將便利設在居民‘家門口’,給居民搭建一個互相溝通、增進鄰里情的平臺,更是展示社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窗口,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志愿服務意識,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在濃厚志愿服務氛圍的影響下,百步亭社區先后孵化“抱抱團幫幫鄰”志愿服務隊、逐夢青年志愿服務隊、“管得寬”志愿服務隊等一批優秀社區社會組織,創新“小喇叭”“鄰里守望”等志愿服務品牌,挖掘“日記婆婆”余洪芝、“漫畫達人”王景民、“金牌調解員”陳立昌等一批優秀志愿者。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王波說,“社區要貼近居民、服務好居民,就要讓居民‘站C位’‘當主角’,圍繞居民需求開展工作。”
(責編:田文昕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