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新性地搭建“百姓說事”平臺,解決群眾反映的各類民生問題2.8萬件;他,32年對群眾一往情深,始終把信訪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之事當家事;他,正當壯年,卻早已滿頭白發,信訪群眾說,他的白發里,藏著的都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真情故事……
他就是江西省景德鎮市信訪局副局長姚石玉,曾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最美信訪干部”、“全國信訪系統優秀信訪局長”、“江西十大法治人物”、“江西好人”等榮譽稱號。
姚石玉(中)接待信訪群眾。
展智慧 解群眾所憂
“我家的房屋征遷補償有點問題,請大家來評評理。”“你們街道給予當事人的書面回復太簡單了,請進一步深入調查。”“從這句話就能看得出你這個干部很公道,這個‘百姓說事’平臺確實不錯。”在景德鎮市珠山區“百姓說事”中心,圍繞著一起房屋征遷事宜,當事人、珠山區信訪局干部和邀請來的社會各界人士各抒己見。當天,“百姓說事”中心說到了3起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反映問題的群眾來的時候愁云密布,走的時候都是滿臉笑容。而群眾嘴里說的這個很公道的干部,就是姚石玉。
2014年,是姚石玉任景德鎮市珠山區信訪局局長的第四個年頭,他創新性地在珠山區搭建了“百姓說事”平臺。姚石玉說,“百姓說事”給予群眾與領導干部“面對面”的機會,能提高群眾參與率,從而使干群“心貼心”,增加干事成功率,提高群眾滿意率。通過以點帶面地擴充“說事”、“評事”隊伍,不僅讓干部服務信訪群眾,也能讓群眾去服務群眾。平臺搭建以來,有5.3萬名群眾參與,解決各類民生問題約2.8萬件。
守初心 想群眾所想
幾乎每天上午,姚石玉都會在信訪大廳接待來訪群眾。從事信訪工作以來,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當空,只要有信訪群眾求助或投訴,姚石玉都堅持前往實地調查,還經常利用晚上休息時間上門家訪,與群眾拉家常、問冷暖。因為工作壓力大,正當壯年的他,早已是滿頭白發。但姚石玉并不在意,他說:“只要信訪群眾的問題都解決好了,我頭發再白也值得。”
始終將群眾利益記在心頭的姚石玉,也被許多群眾記在了心底。數年前,劉某等人因企業改制遺留問題沒能購買社保,60多歲的老人反映問題時情緒激動。得知此事后,姚石玉數次上門家訪,與劉某等人掏心窩交談,詳細了解他們的情況,為他們的事情四處奔走,最終順利為老人們解決了養老保險問題。劉某動情地說:“我們現在領退休金的時候,經常會想起這位白頭發局長,為了解決我們的問題,他真是操碎了心。”
敢擔當 謀群眾所盼
多年來,在涉及重大民生利益的問題上,姚石玉敢于較真碰硬。數年前,某大型項目即將開工,涉及幾百戶居民的房屋征收。姚石玉在有關會議上提出,要請專業團隊對項目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否則堅決不能開工。最終,該項目經完善后,其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指標均達到85%以上,方才如期開工。
黨員干部只有充分融入到信訪問題中去,敢擔當、善擔當,才能精準化解矛盾問題。景德鎮有一家集體制企業,從1991年以來,陸續有職工長期不上班,后來企業進行了改制。2002年該廠離開的職工要求為其解決社保問題。姚石玉找到姜某等帶頭人員,通過充分溝通贏得了他們的信任。盡管歷史遺留問題情況十分復雜,但十幾年來,姚石玉一直牽頭協調,運用法治思維,先后通過專項調研、身份認定、購買保險三個階段,依法依規逐步化解了難題。姜某動情地說:“這么多年,姚局長從來沒有放棄過我們,我們把他當大哥一樣,現在不愁沒錢養老了。”
建新功 行群眾所囑
為充分發揮姚石玉的模范帶頭作用,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專業化、品牌化”,景德鎮市信訪局牽頭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個人工作室——姚石玉調處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來,成功化解一批信訪積案。與此同時,工作室還通過傳幫帶等方式,為全市培養了一大批處理信訪問題的年輕“小能手”。
他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他積極推廣領導干部接訪下訪預約小程序使用,提前甄別,精準分類。他牽頭出臺《關于深入推進讓群眾“最多訪一次”的實施細則》,落實初信初訪首接首辦責任制。“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干部,我始終對群眾滿懷感情。新征程上,我們要用情為群眾服務,用心為群眾解憂,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姚石玉說。
(責編:王子鋒 簽發:王立國)